美国这次彻底摊牌,制裁超过3000家中国企业,誓言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中国获取美国的半导体技术。
这场风波起源于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9月29日发布的新规,所谓的“50%规则”。这一规则专门关注企业股权关系,规定即便是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中国公司控股的子公司,也会被一并限制,哪怕这些子公司是藏得再深,都不能再规避制裁。这实际上堵住了之前那些利用子公司或转移资产来绕过制裁的漏洞。
此次制裁的影响面非常广泛,保守估计涉及超过3000家公司。受影响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半导体设计、制造、设备及其上下游的电子、贸易领域,甚至一些负责供应链衔接的物流公司也未能幸免。美国如此行动并非一时兴起。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就不断推行“技术脱钩”,拜登政府上台后,政策更加严厉。从2022年开始,控制先进芯片及制造设备,2023年又加强了对AI芯片的管控,这次的“50%规则”则是把打压的策略推向了极致。
美国的算盘很清楚,摩尔定律即将失效,尽管在先进制程芯片方面,中国或许很快就能赶超,但在AI芯片领域,美国目前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为了保持全球供应链的主导权,他们不惜将中国限制在这一领域。
不过,美国的这一举措虽然看起来很强硬,实际上透露出一些担忧,连美国的一些芯片设备巨头,如泛林集团和科磊公司,曾多次公开反对制裁,因为他们明白,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这次制裁让美国自身的企业也陷入困境,那些依赖中国零部件的半导体厂商,要么面临断供停产,要么得支付数倍的费用寻找替代货源,导致成本急剧上升。讽刺的是,美国国防情报公司戈维尼曾发布报告称,超过2万种美军零件受到中国出口禁令的影响,涉及上千款武器系统,现在美国又对半导体产业施压,实际上也在给自己的供应链添堵。
对于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来说,短期内的冲击不小。那些被制裁的公司,想从美国获取军民两用技术几乎被完全拒绝,供应链一旦中断,生产也会被打乱,许多企业不得不紧急调整合作伙伴,甚至暂停一些关键项目。但中国不会坐以待毙,回想起当年贸易战时,中国已成功通过加征关税反击美国,并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对等反制”。这次,中国依旧不会手软。
最直接的反制手段就是利用稀土资源。上周,中国商务部宣布制裁三家美国军工企业,禁止出口包括稀土在内的两用物项。美国的军工产业和半导体产业都离不开稀土,尤其是在制造芯片时,许多高精度的磁体材料都依赖稀土。早在中国开始限制稀土出口后,像美国亨廷顿英格尔斯公司这样的军工巨头就受到影响,甚至连航母建设都受到阻碍。稀土作为战略资源,显然是一张非常有分量的牌。
在半导体领域,中国同样能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到2025年上半年,中国已将通用动力、洛马、波音防务等28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未来完全有可能将制裁范围扩展到半导体下游的供应商,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被断供的滋味。中国不仅仅依赖反制,还在积极推进国产替代。多年来,美国层层加码的制裁反而推动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加速成长。比如尽管美国每年都加码制裁,中国半导体出口依然在2024年突破了万亿大关,制裁的边际效应已经越来越弱。
事实上,美国心里比谁都清楚,如果真与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彻底脱钩,最终受伤的只会是自己。虽然他们不断强调“维护国家安全”,但实际上却不敢对中国的稀土和关键材料加征过高关税,毕竟美国的产业链还依赖中国。像泛林、科磊这样的美国企业也一再游说政府,担心失去中国市场和供应链的支持。
然而,眼下美国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只能继续加大压力,因为他们已经放出了狠话,不得不走到这一步。而中国早已没有妥协的空间,半导体产业关乎国家产业升级,谁都知道被人卡脖子的痛苦。因此,不管美国如何制裁,中国推进国产替代的步伐只会更加迅速。这场技术博弈,注定会持续很长时间。美国不会轻易松口,而中国也绝不会让步。毕竟,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角色早已不可或缺,真若闹到两败俱伤,全球科技产业都会受到牵连。美国现在虽表面强硬,但实际上是在赌中国会屈服,然而他们忘了,中国历来在压力面前越是顽强,试图通过制裁阻止中国科技发展,最终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