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国安的更衣室里,奖杯陈列柜的玻璃映照出李明紧皱的眉头。这位曾在大连阿尔滨带领球队成功跃升的“足球救火队长”,如今却深陷困境,仿佛被困在“想走走不了”的死循环中。许多人或许会问,既然他想离开,为什么不走?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困局呢?
北京国安的问题早已不容忽视,球队在联赛中的表现一再下滑,现在基本可以确定他们今年将无法争夺中超冠军。与榜首的差距已经拉大,想要逆袭几乎不可能:不仅要自己连战连胜,还得寄希望于前面几支球队不断失利,这种局面,比中彩票五百万还要难。很多球迷把国安的失败归咎于总经理李明,为什么会这样呢?
李明作为俱乐部的总经理,实际上也有一定的“老板”身份。他是职业经理人,担负着球队运营的重任。尽管他曾在过去的几年里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却常常因为球队的成绩问题遭到批评。他面临着极大的舆论压力,尤其是来自北京球迷的怒火,甚至有声音提出“国安化”已成难题,这一困境已经持续了近八年。那么,李明到底该不该为此背锅呢?有人甚至认为他早该辞职,但问题是,他并非没有想过离开,只是他并没有办法轻易抽身,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
其实,李明的角色有些复杂。作为总经理,他虽然有一定的决策权,但很多时候他也只能提出建议,最终的决定权不在他手里。比如,外援和主教练的选择,他只能提出方案,真正的决策权掌握在俱乐部老板手中。可当外援和主教练的表现不如预期时,首先受到责备的往往是李明——“这些球员和教练是你推荐的,表现不好,能不怪你吗?”球迷们当然不会去找老板“算账”,最后还是李明背锅。于是,很多人不禁质疑,既然李明自己也希望离开,为什么不直接辞职呢?
李明自2017年3月空降北京国安,至今已经有数年时间。当时,中赫老板周金辉曾承诺,要将北京国安打造成中国职业俱乐部的标杆,甚至要打造传统豪门。2018年,国安聘用了西班牙教练何塞,而何塞的离开,以及随之而来的许多变动,也让人质疑李明的能力和决策。包括2023年青训总监的选择,最终也被大连人截胡,球迷纷纷嘲笑李明“没能完成自己的任务”。
从目前的情况看,北京国安的成绩不稳,他们虽然一度夺得中超半程冠军,但最终能否笑到最后,仍然难以预测。眼下,国安基本已经无缘争冠,或许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足协杯上,和河南队争夺荣誉。许多人把这些问题归咎于李明,认为是他引进的外援和主教练问题。但无论如何,这些外援和主教练的选择最终都是由李明来执行的。
面对这些问题,李明自然成为了第一个“背锅”的人。老板的责任,没人愿意承担,最终所有的指责都集中在李明身上。尽管外界不断质疑他为何不辞职,但其实,李明并非不想离开,而是因为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导致他走不了。
也许我们应当反思,当我们要求一个俱乐部既要有职业化的管理,又要兼具传统的江湖气息时,是否已经在期待一个完美的、几乎不可能存在的标本呢?李明的困境,或许正是中国足球从“伪职业化”走向真正职业化的痛苦历程之一。问题是,这场阵痛究竟会持续多久?
这篇文章由黄强歪谈体育原创,信息和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作者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