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播出的一个画面挺引人注意:在071型船坞登陆舰上,出现了激光和微波武器。这已经是继“九三阅兵”之后,这类武器第二次公开亮相——但这回不在陆地上,而是直接装到了一艘两栖舰艇上,且型号和以前陆上使用的并不完全相同。这一改变让我很惊讶,也说明海军在应对战场新变化方面有新的考量。
先说说071型船坞登陆舰的来龙去脉。它是21世纪初开始设计并建造的两栖运输主力,2008年首舰“昆仑山”服役。截至目前,已有8艘服役,舰名多用山峰,听着就很有气势。单舰满载排水量大约在2.4万吨左右,吨位与美国的圣安东尼奥级相近。再加上4艘075型两栖攻击舰,构成了我国两栖投送的中坚力量。
071型在两栖作战体系中的定位很明确:它能搭载大量部队和装备,甲板宽敞便于直升机起降,还有车库与坞舱可以运载装甲车、登陆艇,堪称“可移动的作战中转站”。不过,传统上071型的武器配置偏保守——前甲板一门76毫米主炮,两侧和机库周边配有4座国产AK630近防机关炮。这样的火力放在2010年代还够用,但到了2020年代,与航母和075等新型舰艇相比,短板就显现出来了。
差距在哪里?现代舰艇近防体系更倾向于高射速、高精度、全方向覆盖的组合。像我军航母编队和075型常见的配置,是1130型近防炮配合红旗系列近防导弹,1130每分钟射速非常高,火力密集且精度好。相比之下,AK630射速与覆盖角度都有不足,存在射击盲区,对抗高速、低小目标时效果有限。
问题的根源在于近几年战场形态变化得太快——无人机、小型巡飞弹、无人艇等新型武器大量出现,尤其是“蜂群”式无人机攻击,这类目标速度快、数量多、成本低,传统近防武器难以高效拦截。各国都在寻求新的反制手段,一方面完善主动防御与火力体系,另一方面投入激光、微波等定向能武器的研发。陆军在这方面已经先行:除了更先进的机炮和短程防空外,不少平台上已经试装或列装了激光和微波干扰/摧毁设备,用于压制或直接击毁无人机。
既然陆军已经开始应用这些新武器,海军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护卫舰与驱逐舰因体积和电力限制,短期内大规模装配定向能武器存在困难;但071这种2万吨级的大型两栖舰艇,舱内空间和电力供应都比较充裕,成为率先试装激光、微波类武器的合适平台。把这些系统装到071上,不仅能在战术层面增强舰艇自卫能力,也能为日后在其他大型舰艇上推广积累经验。
在台海及周边地区,无人机与无人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有些势力甚至尝试借鉴乌克兰冲突中的“外科打击”“无人兵器群”做法。面对这种局面,两栖登陆作战面临的风险明显上升:登舰、滩头集结以及后勤保障一旦遭到无人机群骚扰或攻击,损失会很大。因此把防御能力提升到能有效对付无人机与巡飞弹的水平,是必要的准备。
激光与微波武器上舰后,能解决哪些问题?总体上,它们为舰艇增加了“软干扰”和“定点杀伤”两种新的拦截手段。激光可以在视距内用高能光束直接烧毁或破坏无人机的光学、推进或控制部件;微波则可以用强电磁脉冲破坏或扰乱无人机的电子元件、通信与导航,使其失去指挥或自主返航。把它们与传统的AK630机械射击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硬杀伤与软杀伤并重的多层防御——既能把近距离的威胁用火炮摧毁,也能用定向能武器在更远或更精细的层面上压制目标,提高整体拦截成功率。
从更高层面看,这次在071上试装激光、微波武器并非孤立事件。它体现了一个趋势:随着作战环境与威胁形态的演变,海军装备设计越来越注重针对实际战斗需求做出调整。把新武器率先放在071这种有条件的大型舰上,既能弥补现有近防体系对新型空中/水面小目标的不足,也能为075、航母及补给舰等后续改装提供实战经验和技术路径。
总之,071型船坞登陆舰搭载激光与微波武器,不只是简单增加了几件新装备,而是一个战略性、体系化的改进:它既提高了舰队对无人系统的应对能力,也为未来海军防空与反无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更多舰艇按需配备类似系统,海上的防御能力会逐步提升,这对两栖作战与海上保障的安全性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