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时代,英雄辈出,群星璀璨,涌现了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众多英雄中,黄忠无疑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典型人物,凭借着出色的战斗力和忠诚,最终成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
黄忠,年过花甲才投奔刘备,原本在长沙城破后,他被刘备的仁义所打动,决定加入刘备的阵营,效忠于他。很多人或许没有想到,这位年长的将领竟然会在蜀汉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是一个忠臣,也是一个极具实力的将领,在后来的战场上屡立战功。
但让人意外的是,在黄忠临终时,刘备说的一句话却让他感到深深的失望,而这句话也深深触动了另一位忠臣赵云,让他对刘备的真实面目产生了疑虑,甚至想要辞去职务,回到常山。
那么,刘备当时到底说了什么话,让赵云和黄忠如此反应呢?这九个字,又为何让这两位英雄如此心寒?
黄忠为什么说是大器晚成?事实上,在加入刘备之前,他已经年过六十。正所谓“鸟择良木而栖”,一个人的选择也往往与环境息息相关。在那时,刘备以“匡扶汉室”的旗号,吸引了不少英雄好汉,包括黄忠这样的有识之士。刘备并不像曹操那样直接以武力霸占天下,而是打着仁义的旗号,吸引那些有志之士,这使得他在乱世中逐渐崭露头角。
刘备的确是一位极具招贤纳士之能的人,许多人纷纷投奔他,像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这些英勇将领的加入,成就了蜀汉的强大。正因为有了他们,刘备的事业才能快速发展,与曹魏和孙吴并立,成为三国之一。
在进攻益州时,刘备需要谋士和将领的协助。黄忠作为一名年长且有经验的将领,与魏延一起被派往前线。尽管黄忠的年龄较大,但他有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早在跟随刘表时,黄忠便已经意识到,刘表并非理想的主公,最终选择投奔刘备。刘备的宏图壮志和理想,吸引了黄忠这样的英雄人物。
黄忠最终参与了许多重要战役,并屡次立下战功。最著名的当属汉中之战,他在战斗中亲自斩杀了曹魏的大将夏侯渊,为蜀汉带来了重大胜利。刘备随即封黄忠为五虎上将之一,这也标志着黄忠的真正崭露头角。
然而,尽管黄忠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刘备的一句话却让他倍感失望。在黄忠因为伤病濒临死时,刘备带领众将前来探望,并要求大夫尽力治疗。然而,黄忠的年纪已大,病情无法逆转。就在此时,刘备对黄忠说道:“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这句话的意思是,黄忠斩杀夏侯渊并不值得夸耀,真正的敌人应该是张郃等更具威胁的大将。
这句话对黄忠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作为一个年老的忠臣,他为刘备鞍前马后,英勇作战,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赞扬。这不仅让黄忠感到心寒,也让赵云心生疑虑,甚至差点辞职返回常山。毕竟,作为一位忠诚的将领,赵云和黄忠都为刘备付出了很多,却未得到应有的肯定。
黄忠的去世,意味着蜀汉失去了一位忠臣和名将,而刘备的一句话,也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也让赵云产生了对刘备的疑虑。这一切表明,英雄的忠诚并不总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常常被忽视和轻视,正如这段历史所揭示的那样,背后藏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