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2日,时任华北军区党委书记、天津警备区司令员的杨成武前往北京参加会议。在会议期间,他接到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将第66军编入志愿军序列,计划于10月23日上午从天津出发,车运至安东。”
从朝鲜战局变化,到中央决定派遣志愿军进入朝鲜,杨成武一直渴望能亲自带领第66军进入战场,成为首批参战的部队之一,心中充满了荣耀感。但喜悦之后,杨成武也开始担忧:中央的命令让第66军在10月23日出发,而此时的66军已经分散在河北和天津等地,正忙于大规模农业生产,甚至部分武器都已上交。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锄头换成武器,几乎不可能。
我们知道,志愿军的首批参战部队有六个,其中38军、39军、40军、42军早已准备就绪,甚至最早就被调往东北进行战备。42军接到转业命令时,士兵们开始学习农业技术,准备转业,连训练战斗技能的时间都没有。但相比这些,50军和66军的情况更加紧急。
50军在9月接到入朝通知时,正忙于湖北的水利和农田建设。66军则更加紧张,直到入朝前一天才接到命令,作为预备队参战。解放战争结束后,66军也转向了农业生产,部队分布在河北和天津一带。根据杨成武的回忆:“从1950年3月起,66军便开始参与开荒生产,种植水稻、大麦、高粱等作物,还承包了天津的水利工程。”这一系列农业任务,让部队的军事训练大大滞后。
命令下达时正值深秋,66军的官兵们还在田间收割稻谷。杨成武接到命令后,赶紧用电话通知了天津警备区的王树梁,要求紧急准备66军撤离的事宜。为了保密,杨成武尽量简短地说明:“肖新槐他们要走了。”王树梁反应迅速,答复说:“知道,肯定是那个方向。”这种高效的配合让杨成武心里松了一口气。
66军的军长肖新槐和政委王紫峰接到任务后,立刻开始组织部队集合,并命令196师作为先头部队准备出发。由于时间紧迫,部队不仅要领取武器和弹药,还必须迅速集合到火车站。特别是新中国刚刚成立,运输能力有限,短时间内要调动火车承载三四万人的兵力,非常困难。天津铁路局为此特设了临时调度小组进行协调。王树梁接到任务后,开始马不停蹄地处理事宜,但由于机密性,车站并未接到明确的运输指令。
杨成武紧张万分,向王树梁反复叮嘱:“优先确保所有人都上火车。”他自己回到天津北站,询问运输进展,车站的负责人也表示无能为力,但还是答应将情况上报。铁道部接到任务后,迅速调动资源,但由于条件艰难,火车运输仍面临许多挑战。66军的指战员们急切地奔波,但依旧难以赶上进度,部分干部甚至情急之下与后勤人员发生争执。
最终,在多方协调下,66军的全体官兵终于顺利登上火车,开始了前往朝鲜的路程。由于时间仓促,战士们不仅在火车上领取武器弹药,还在车上进行了战前动员。不少战士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的战场。
66军从接到命令到离开驻地的时间,最短只有四五小时,最长不过十几个小时。这种超常的紧急调动,在军事史上也是罕见的。66军的部队在出发前甚至没有时间与家人告别,很多士兵直到几个月后才收到家里的来信,得知他们已经去了朝鲜战场。更为关键的是,66军刚刚从事几个月的农业生产,许多新兵未经过任何军事训练,甚至有些战士连枪都没摸过。
那么,为什么中央要紧急调动66军入朝?根据后来的分析,1950年10月,彭德怀在志愿军会议上提出了西线兵力不足的问题,并向中央请示调动66军支援。毛主席接到报告后,立即下令让66军准备出发。然而,由于时间过于仓促,66军的准备工作非常不充分,在第一次抗美援朝战役中,66军因过于谨慎未能成功完成任务,导致美军24师成功撤退。虽然彭德怀批评了66军,但也没有过于苛责,毕竟66军的准备情况实在太差。
作为首批参战的六个军之一,66军的装备和兵力最为薄弱。据说,66军入朝时,军部只带了1部电台、12名电话员和一些简单的后勤物资。每个师的人数不足6600人,武器装备极为简陋,甚至每三名士兵才有一把枪。在这种情况下,66军如何进行有效的穿插作战?美国军事档案的解密文件中指出,66军的战斗力非常薄弱,补给困难,士兵的口粮和弹药都非常有限。
然而,经过长期的磨砺,66军逐渐积累了战斗经验,在第三次战役中开始有所起色。1951年4月10日,66军完成了任务,回国休整,半年多的时间里,66军共歼敌15328人。彭德怀也对66军表示了肯定,称他们“一次比一次打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