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俄乌冲突依然未见平息,顿涅茨克的炮火和炼油厂的浓烟时时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与不确定性。基于这种不稳定,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一种虽然可能性不高但一旦发生代价极大的假设:如果俄罗斯在这场消耗战中败北,世界格局会怎样变化?一旦那样发生,北约的势力很可能沿着东欧一路向中亚推进,形成对我国的“C”形合围——届时我国的能源通道、供应链和意识形态防线都将面临巨大压力。面对这种潜在危机,提前准备、制定完整对策是唯一明智之选。
首先,要把核威慑能力放在战略首位。核武器在大国博弈中依然是最强的底牌。即便我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也不能因此放松核力量的现代化建设。近年来,我国在提升机动发射、远程打击和多弹头突防能力方面持续推进,使得战略威慑更加可靠、可控制。强大的核威慑不是为了挑衅,而是为了在危机来临前就能压住对手,避免冲突升级。
其次,要把边境防护扎实到位。我国与中亚接壤地区一旦出现动荡,将最先承受涌入的人潮与安全威胁。历史上动乱常带来难民潮和各种渗透活动,今天这种风险还可能混杂着情报人员与破坏分子。为此,边境地区需要更密集的监控与快速反应体系:全天候无人机巡逻、AI辅助的视频分析、人脸与行为识别预警,以及能够在短时间内到达现场的特种力量。同时,应与周边国家建立难民信息共享与过滤机制,提前掌握人口流动趋势,避免被动应对。
第三,经济与供应链上的韧性要进一步加强。若西方对俄罗斯制裁得手,它们也可能把类似手段施加到我国身上:金融限制、贸易壁垒、能源供应中断等都可能成为武器。对此,我们需要多条备选方案:推动本币结算和跨国数字支付体系,减少对单一金融通道的依赖;扩大与多国的能源合作,加快可再生能源部署,优化战略储备;同时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使关键运输线具有替代性和弹性。通过贸易与投资把周边国家与我国经济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也能在地缘政治冲突时增加彼此的利益纽带,降低外部势力的拉拢空间。
同时,军事与非军事手段要协同发力。边防部署要兼顾先进防空、电子对抗与快速机动力量,确保关键节点、能源通道和交通枢纽不被轻易切断。外交上要通过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稳固周边国家的中立或友好立场;在经济上通过建设工厂、提供就业、展开基础设施合作,增强对方与我们的利益共同体感。
结语:虽然俄罗斯彻底失败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不能因概率低就不做准备。把核威慑、边境防护和经济韧性这三条防线都建牢,才能把潜在风险变成可以掌控的局面。我们的基本原则应是“宁可备而不用,不可不用而无备”——只要把这些防线构筑好,就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守住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