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临终时特别叮嘱儿子曹丕,要提防司马懿,并警告他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显然不适合做臣子,必定会图谋自己家族的政权。虽然曹操非常清楚司马懿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但为何曹操、曹丕、曹叡等人都没有在生前直接除掉他呢?
一、曹操为何没有杀司马懿
司马懿出身于东汉的世家大族——河内司马氏,他的家族人才辈出,素有“司马八达”之称。曹操的父亲曹嵩虽然官居太尉,但由于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导致曹操在当时被视为宦官之孙,身份不被看好。司马懿因此对曹操的出身颇有偏见,不愿为其效力。
然而,曹操在与袁绍、孙权等竞争天下的关键时刻,急需各路人才,因此他并不拘泥于出身,最终迫使司马懿为自己效力。在与司马懿共事的过程中,曹操也逐渐看出,司马懿才智出众,且拥有非常强的政治野心。他有着“鹰视狼顾”的眼神,曹操意识到,如果给司马懿权力,他可能会背叛自己。但是,司马懿虽然有野心,却因为曹操从未赋予他真正的实权,即便有心造反,也无法付诸实践。
临终时,曹操叮嘱曹丕要防备司马懿,但在那个时候,曹魏已拥有众多的军事和文官人才。比如文臣有贾诩、陈群、荀攸等,武将有夏侯惇、曹仁、曹洪、张辽、徐晃等人,足以制衡司马懿。而曹丕自己也颇为谨慎、聪明,有能力驾驭司马懿,所以曹操认为没有必要在死前彻底除掉司马懿。
二、曹丕为何不能杀司马懿
曹操去世后,曹魏的高层人才迅速流失,夏侯惇、曹仁、张辽、徐晃等一一去世,剩下的可用之才寥寥无几。曹丕也因此渐渐开始依赖司马懿,尤其是司马懿在与蜀汉的诸葛亮、江东的陆逊对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诸葛亮和陆逊都是三国时期的顶级军事人才,曹魏的其他将领难以与他们抗衡,而司马懿是唯一能够与之匹敌的存在。
因此,曹丕不但没有杀掉司马懿,反而在曹丕临终时,他将司马懿与曹真、曹休、陈群一同安排为曹叡的托孤大臣。曹丕清楚,司马懿的才能和威胁同样存在,但他更需要司马懿来抵抗外敌。
三、曹叡为何不敢杀司马懿
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继续面临着外部的威胁,尤其是诸葛亮的北伐。曹叡的可用将领非常有限,尤其是在曹真和曹休相继去世后,剩下的能担任大将的只有司马懿、曹休、曹真、张郃等人。司马懿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员。
尽管曹叡对司马懿的能力和野心有所忌惮,但为了抵御蜀汉的进攻,曹叡不得不重用司马懿。此时,曹魏的内忧外患使得曹叡即便有心除掉司马懿,也无力做到。他不得不依赖司马懿来稳定局势。
四、司马懿如何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权力
随着曹芳的登基,外部的威胁暂时消除,曹魏开始陷入内斗。曹芳年幼,权力实际掌握在司马懿和曹爽手中。曹爽虽然出身名门,但无论在才干、功勋还是威望上,都远不如司马懿。司马懿深知与曹爽争权对自己不利,因此采取了“装疯卖傻”的策略,让曹爽放松对他的警惕。
249年,曹爽趁机带着曹芳和一众亲信前往高平陵祭祖,而司马懿则在此时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成功控制了洛阳,并将曹爽灭族,彻底掌控了曹魏朝政。曹芳成为了司马懿的傀儡。
当曹芳长大后,他企图摆脱自己的傀儡地位,并率兵尝试反抗,但最终被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废除,立曹髦为帝。曹髦在试图反抗司马家族时,最终被司马昭的亲信所杀。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继承父亲的权力,最终通过逼迫曹奂禅让,成功建立了晋朝,彻底结束了曹魏的统治。
通过巧妙的权力斗争和深谋远虑,司马懿最终实现了从曹魏权臣到晋朝建立者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