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时期,王位继承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决定,通常由父亲传给长子。从周太王到周懿王,都是父传子承。然而,在周懿王去世后,继承王位的并不是太子燮,而是周懿王的叔父辟方!辟方是周穆王的儿子,周恭王的弟弟,周懿王的叔父。在西周这个严格宗法制度下,为什么周孝王辟方能成为天子呢?
一、王朝危机
关于周孝王辟方如何即位,史书上并未详细描述,司马迁仅在《史记》中简略记载:“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按照常理,辟方并没有资格继位,因为他并不是嫡长子。周穆王死后,由嫡长子周恭王继位,而恭王则是辟方的哥哥,虽然他在位时并未做出显著的贡献。接着,周恭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懿王继承王位,但他所面临的局势十分严峻。
《汉书》记载,到了周穆王的孙子周懿王执政时,周王朝已经逐渐衰弱,“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换句话说,周朝面临着外部的戎狄入侵,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懿王即位七年,西戎竟然攻入西周都城镐京。为了逃避敌人的进攻,周懿王一度将都城迁至槐里,并将槐里作为陪都。与此同时,东南的淮夷和东夷部族也发动了战火,严重威胁着周王朝的统治。
二、临危受命
然而,周懿王并非一位能够扭转局面的明君。面对内忧外患,他显得无力应对。据史书记载,周懿王在位的第二十一年,曾派虢公带兵反击犬戎,但结果惨败,虢公只得狼狈逃回。周懿王的谥号为“懿”,按照传统谥法来说,表示“温柔贤善,性格纯良”。表面上,这似乎是对他性格的高度评价,但对于处于危机中的君主来说,这却并非一种积极的评价。因为在动荡的时代,单纯的“温柔贤善”并不足以解决国家的困境。
周懿王执政时,政务紊乱,缺乏有效的政策和组织执行力。“懿王之世,兴居无节,号令不时”,说明他不仅难以有效管理国家,甚至连基本的行政命令都未能及时有效地实施,导致政权逐渐衰弱。对于处在风雨飘摇中的西周而言,显然不能交给一个毫无经验的太子燮。面对这种危局,王室和大臣们最终选择推举周懿王的叔父辟方来继承王位。
三、归还王位
尽管有些人认为周孝王辟方是通过“夺位”而上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辟方在位期间并没有清除懿王的后代,甚至在他去世后,王位又归还给了懿王的儿子太子燮。辟方死后,还得到了“孝”的谥号,后来的周天子们也很尊崇他。这些都表明,辟方并非为了私利篡位,而是出于挽救国家危机的责任感。
在周孝王的领导下,西周的统治得到了有效的恢复。他首先着手处理内政,强化了王朝的管理体系,尤其注重马政的改革,任用非子管理牧场,并对他进行封赏。周孝王还通过外交手段缓解了外部压力,使得犬戎一度向周朝表示臣服,甚至进献马匹。由此可见,周孝王的即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周面临的危机。
虽然周孝王即位时年纪较大,但他还是在九年后因病去世。临终时,他没有贪图王位,而是将王位交给了太子燮,即后来的周夷王。这个举动也反映了周孝王的远见和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