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的历史上,有一个颇为特别的现象:清代的江苏巡抚并不设在省会南京,而是一直驻守在苏州。这背后,其实与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之间的权力关系密切相关。
---
巡抚为何在苏州而不在南京?
通常情况下,巡抚衙门会设在省会,但江苏却是例外。原因并非南京容不下巡抚,而是因为两江总督的衙门设在南京。总督与巡抚同为封疆大吏,本来是为了互相监督,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但实际上,总督与巡抚常常因为权力交叉而产生矛盾,彼此牵制甚至明争暗斗。
清代有句话形容这种情况:“总督主兵,巡抚主政”,但两者分工并不明确,难免互相掣肘。
为了减少矛盾,也为了加强对苏州、松江一带的管理,江苏巡抚长期驻扎在苏州。于是便出现了“两江总督在南京,江苏巡抚在苏州”的格局。久而久之,总督被讥讽为“半省总督”。
---
江苏巡抚衙门
今天在苏州市姑苏区书院巷20号,还能看到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的巡抚衙门遗址。门厅高大气派,虽主体大堂已在上世纪被拆,但依旧能想象当年威严壮观的景象。这里见证了不少历史名臣的政绩与风采。
---
历史上的著名江苏巡抚
1. 周忱(明代)——善于理财的贤臣
周忱在苏州执政22年,经常微服出访,倾听百姓疾苦。他改革赋税,把苏州府沉重的赋额从两百多万石减到七十余万石,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因为政绩突出,百姓多次挽留,他才长期任职。
2. 海瑞(明代)——“海青天”
海瑞到任后,吏治为之一清。贪官污吏闻风丧胆,豪门权贵也收敛气焰。他推行“一条鞭法”,修水利、救贫困,深得百姓爱戴。仅仅半年任期,他被调离时,百姓自发哭送,甚至画他的像来祭拜。
3. 汤斌(清代)——清正俭朴的“豆腐汤”
汤斌整肃吏治,打击豪强,倡导教育和儒学,被尊为“理学名臣”。他生活极其俭朴,常常以野菜和豆腐为食,因此有了“豆腐汤”的绰号。死后家中几乎无财物,靠朋友资助才得以入葬。
4. 张伯行(清代)——清廉如水
张伯行担任江苏巡抚时,因拒绝收贿而留下名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这句话至今仍被视作廉政座右铭。他为官三十余年,从不携眷随任,生活极为简朴。
5. 梁章钜(清代)——救灾能臣
任职期间,他遇到大水灾,亲自组织赈济,捐款捐物,安置了数十万灾民,无一人饿死。他还主持修建水利,造福百姓,受到广泛赞誉。
6. 林则徐(清代)——禁烟先锋
林则徐在苏州任职多年,政绩斐然。他整顿吏治,审案高效,被称为“林青天”。在灾荒时积极救济百姓,并率先在江苏推行禁烟措施,掀起了抵制鸦片的先声。
7. 程德全(清末民初)——和平光复的推动者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担任江苏巡抚。眼见清廷改革无望,他毅然选择支持革命,主导了苏州与江苏全省的和平交接,避免了无谓的流血冲突。
---
结语
从明清到近代,苏州作为江苏巡抚的驻地,曾涌现出许多廉明、能干、爱民的官员。他们有的减税赋,有的反腐败,有的救灾禁烟,真正做到了“为民请命”。
虽然督抚分驻两地源于权力博弈,但也让苏州成为一个政治与文化的重要舞台。走在今天的苏州古城小巷,人们仍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留存下来的厚重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