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带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前往川蜀,帮助受张鲁威胁的益州牧刘璋,同时将荆州的防守交给了关羽,任命他为“荡寇将军”。关羽在当时的荆州并没有直接受诸葛亮的指挥,《三国志》明确记载,当时关羽是荆州的实际负责人,担任襄阳太守,负责江北事务。
刘备之所以选择让关羽代理荆州,并非因为对诸葛亮的信任不足,而是因为关羽的能力和威望。他不仅是三国时期公认的顶级武将,还擅长水军的指挥,而诸葛亮在荆州的关系网络复杂,不便完全托付。而且,当时诸葛亮的军职较低,且在刘备眼中,他的军事指挥能力还不如关羽。
当刘备开始进军西川时,关羽被留在荆州是明智的选择。刘备当时的军职安排也反映了他的考量。刘备虽然名为汉中王,但实际权力和军职安排上,并未完全提升自己手下将领的职务。例如,诸葛亮和庞统都被封为军师中郎将,这实际上是一个相对低的职位,刘备不愿意将高职分给手下,否则便可能与自己平起平坐。
与此同时,刘备也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曹操和孙权的联手,使得刘备处于两面夹击的困境。对于刘备来说,保持荆州的安全,除了防守之外,也需在外交上巧妙操作。法正的策略,即挑拨曹孙两家之间的关系,成为最后的希望。
然而,荆州失守和关羽之死并非完全因为他的大意。实际上,关羽设下了防线,建立了烽火台来警戒东吴的动向。可惜的是,叛徒糜芳的出现,以及来自东吴的突袭,使得防线最终被突破。除此之外,关羽本身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即使是最优秀的将领,也难以在这种局势下扭转战局。
孙权的背叛,曹魏的压力,内外夹击让刘备和诸葛亮无力顾及荆州的保卫。即使他们派遣了精锐的将领支援,最终的局势也未能发生根本改变。正如史料所记载,孙权和曹操之间的合力攻刘策略,使得刘备处于极其被动的状态。
关羽死后,刘备意识到与孙权的联盟已经不可能重修旧好。此时的刘备不仅要面对即将到来的曹魏大军,还必须处理与孙权的关系。面对局势,诸葛亮和刘备决定采取防守与离间计的双重策略,试图利用法正的机智挑拨敌人。但最终,关羽的迅速失败,揭示了刘备当时的战略失误。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中,刘备是否有其他更好的策略保住荆州,或是避免关羽的早逝,仍然是一个值得后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