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林则徐被流放到新疆伊犁,虽然身处异乡,他始终心系国事。他走遍新疆各地,深入考察该地的人文历史和防务情况,历时近一年,足迹遍布三万里。他的观察让他深刻感受到沙俄对中国的潜在威胁,因此他多次向朝廷和边防大臣发出警告,提出防止俄国侵略的措施,并断言俄国未来必定成为中国的重大敌人。然而,清朝政府当时专注于与英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的交往,多数满洲官员腐化堕落,贪图享乐,对林则徐的警告不以为意。
不久后,沙俄的行动果然比林则徐的预言更快。到了19世纪60年代,林则徐去世已十年,清朝的国力日渐衰弱,西北的社会动荡不安,反叛的封建势力在新疆建立了多个割据政权。此时,沙俄已经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从清朝手中夺取了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俄国并不满足,目光转向了新疆。
俄国通过《西北勘分界约记》勒索清朝,逼迫中国割让外新疆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支持浩罕汗国入侵新疆,制造动乱,图谋将新疆分裂。1865年,浩罕汗国派遣阿古柏入侵新疆,在短短两年内,阿古柏占领了南疆和北疆的大部分地区,并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沙俄趁机出兵,1871年占领了中国伊犁地区。俄国声称要将伊犁归还给清朝,但条件是清朝必须先收复乌鲁木齐和玛纳斯等地。俄国显然不相信清朝能做到。
不过,俄国此举低估了清朝的决心和能力。虽然清朝在鸦片战争中饱受屈辱,但在新疆问题上,清廷团结一致,决心收回失地。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总指挥,负责收复新疆。他采用了“先北疆后南疆”的策略,经过两年艰苦的战斗,耗费2600多万两白银,终于在1878年初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阿古柏自杀,其余残部逃亡俄罗斯。
然而,清朝为什么如此重视伊犁呢?伊犁位于天山南北的河谷中,是新疆最湿润、最富饶的地区。这里水资源丰富,是新疆重要的农业基地。此外,伊犁地理位置优越,是西域民族进军中亚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无论是乌孙、西突厥还是准噶尔汗国,都曾以此为据点向外扩张。乾隆年间,清朝在此设立了伊犁将军府,管理新疆,并对中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国看中了伊犁的战略价值,试图占领这一地区。然而,清朝并不愿轻易放弃。尽管左宗棠在1877年曾提出收复伊犁的计划,但他考虑到一旦动兵,俄国可能会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因此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然而,1878年,崇厚作为全权大臣被派往俄罗斯谈判。他原本是一个有经验的外交官,但却在俄国压力下签署了《里瓦几亚条约》,让中国虽然收回伊犁城,但仍然失去了伊犁周边的大片土地,且需要支付大量赔款。这个条约引发了国内强烈的反响,左宗棠痛心疾首,认为清朝已经失去了战略主动。
1880年,清廷决定重新谈判,派遣曾纪泽作为驻俄大使处理此事。曾纪泽内心充满忧虑,但朝廷坚持让他努力争回尊严。为此,左宗棠亲自指挥三万大军,准备为收复伊犁而战。他还亲自带队,准备在伊犁展开激烈的战斗。
面对清朝的坚决态度,沙俄虽然派出大军,但并不想与清朝开战。经过几轮谈判,最终在1881年2月,曾纪泽与俄国达成了《伊犁条约》。虽然此条约仍然不公平,清朝仍失去了伊犁部分领土,但它成功地让俄国吐出了已吞并的部分领土,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
这次谈判被认为是清朝晚期外交的一次成功,虽然它仍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它被视为一次外交上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