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创作大赛中,关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解读,已有大量从政治、军事和文化角度展开的文章。这里不妨换个思路,从经济视角来观察那段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国民党统治的后期,通货膨胀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有资料显示,从1937年至1945年8月,物价水平上涨了两千多倍。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留下的最棘手城市经济问题,便是通货膨胀。随着解放军不断取得胜利,相继接管大城市,中国共产党很快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来应对这一难题。
首先,在货币政策上,共产党宣布废除国民党1948年推出的金圆券,改用人民币。与国民党在1945年收缴伪币用了数月不同,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进货币置换的效率极高。例如,北平在1949年1月22日和平起义,1月31日解放军入城后,继续由原有人员维持治安和日常事务。2月3日便公布了新的兑换比率,到2月23日完成置换,并明令禁止金圆券流通。兑换标准是10元金圆券换1元人民币,而工人、教师、学生及贫民可享受3元兑1元的优惠,但这一政策在上海实施前因被投机利用而被取消。天津和上海的货币置换同样在短时间内完成,最终人民币成为唯一合法货币。
不过,人们对新货币的信任并未立即建立。金银和外币市场依然活跃,很多商品与工资仍习惯用银圆计算。由于投机盛行,人民币一度迅速贬值。比如,1949年6月第一周,上海银圆兑换价就从660元人民币飙升至1800元,一两黄金则从3.9万元涨到11万元。商品价格随之攀升,短短一周零售价的涨幅,几乎相当于解放区一年的涨幅。
面对投机风气,北平、天津、南京和上海的军管会先是劝导无效,随后直接下令禁止金、银和外币流通。共产党允许居民在人民银行储蓄金银或外币,并可按当日汇率兑换成人民币,但不准私下交易。北平在2月底开始抓捕无视禁令的钱商,仅几天就拘捕百余人,大多数人在登记并承诺改正后获释。而在上海,6月10日解放军更是直接包围投机中心股票交易大厦,当场拘捕两千余人,震慑力极强。
与此同时,政府发动群众支持“反银运动”,要求各单位拒收银圆,并推出保值储蓄和政府公债来吸纳社会资金。虽然老百姓曾因国民党公债贬值心存顾虑,但在强有力的宣传动员下,新政权发行的第一批债券很快被认购一空。
为了稳定物价,政府采取了配给和储备调控的办法。大米、煤炭、盐、油等生活必需品被集中储存,一旦市场波动,就通过国营贸易公司低价投放,平抑物价。消费者合作社也逐渐成为政府商品供应的主要渠道,虽然服务常被批评,但数量不断增加,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保障。
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共产党已经基本解决了通货膨胀、货币制度混乱和物资短缺等难题。通过合理的兑换政策、强有力的执法、对黑市的整治,以及储蓄、公债、配给等措施,城市经济秩序逐渐恢复。
这些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遏制了投机风气,也保证了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