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特朗普刚开启第二任期,就把目光盯向了日本。日本准备投入的5500亿美元投资计划,被他看作是振兴美国制造业的机会。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华尔街日报》9月18日报道称,美国政府有意利用这笔资金,在半导体、制药和关键矿产等领域建厂。为了推动项目尽快落地,白宫甚至放出不少“优惠”,比如加快审批速度,允许企业租用联邦土地和水域。看起来动作很急,但也能理解——美国制造业这些年确实不太景气。
虽然整体就业人数在增长,但制造业岗位却在流失,仅今年前八个月就减少了将近4万个。而在半导体等关键产业上,美国的产能更是远远不够用。之前奥巴马和拜登都想填补这个缺口,但无论投入还是力度,都远不及这次的5500亿。特朗普此举显然是想快速见效,好兑现自己“制造业回流”的竞选承诺。
那么,特朗普想通过这笔钱办成哪两件大事呢?
第一,是拉动制造业就业。2026年就要迎来中期选举,只要能在短期内开几个工厂,哪怕只是动工,就能向选民展示“政绩”。
第二,是强化政府对企业的掌控。此前他推动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还在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时加上“黄金股”,以便干预重大决策。甚至像英伟达、超微这类公司对华出口芯片的利润,也要交一部分给政府。如今这5500亿的分配权若完全掌握在特朗普手中,企业未来要想拿补贴,就得看他点头不点头。
从目前披露的情况看,特朗普并非只喊口号。他已经和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讨论过一些项目,包括燃气涡轮机厂、仿制药厂、新核电站和运输管线。美日还计划在阿拉斯加合资建液化天然气管道,专门设立了委员会,由卢特尼克牵头寻找项目,但最终拍板权还是在特朗普手里。
然而,真正的分歧在于钱和收益。美方坚持90%的收益必须归美国,投资方向也由特朗普说了算;而日本则强调,这笔资金主要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担保额度,不是政府直接掏现金,利润分配应该和风险、投入挂钩。双方针锋相对。回想2019年美日贸易谈判,日本因农产品进口让过步,这次是否会重蹈覆辙,还是选择硬杠,尚未可知。但日本企业显然不愿意“出钱又没好处”。
更关键的是,这个计划还有几个大难题:
第一是时间。 半导体工厂少说要三五年才能投产,核电站更是十年以上。如果特朗普想在任期内看到明显成果,几乎不可能。政策的延续性也是隐忧——2020年他推的稀土产业回流计划,在拜登上台后就被搁置,导致相关企业损失惨重。如今企业普遍担心,一旦换届,政策又会变。彭博社调查显示,愿意参与这项5500亿计划的美国半导体企业只有15%。
第二是资金落地。 日本所谓的5500亿只是“额度”,并不是马上就能到位的现金。按照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流程,光项目评估就要一两年,而特朗普想六个月内开工,完全对不上节奏。更别提美国自身财政赤字不小,如果资金中途断档,难道还要再靠政府补?
第三是合作模式。 美国打算采用“政府出钱建厂,再长期租给企业”的方式,理论上能降低政府支出,但风险在于一旦行业低迷,企业付不起租金,工厂就可能闲置。历史上美国政府救通用汽车,就因为经营不善亏掉了110亿美元。如今私企自然不会轻易冒险。日本顾问也直言,目前讨论的十多个投资项目,大多投资高、回报慢,企业兴趣寥寥。
综上,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响,但要真正落地,需要跨过美日分歧、时间周期长、企业犹豫不决这几道坎。对美国来说,若能借日本资金补上制造业短板,确实是好事;但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很可能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对日本而言,若收益被美方大头拿走,最终恐怕是白忙一场。
此外,从全球角度看,美国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本国优先”,可能带动其他国家跟进保护主义,导致供应链碎片化,商品价格上涨,最终还是普通消费者承担代价。
说到底,这5500亿计划的关键不在于谁“赚谁的钱”,而是能否真正落实,做到互利共赢。否则,再宏伟的蓝图,也可能只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