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蜀国经历了几起震动政权的大事件。首先,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接着长史杨仪与大将魏延发生了激烈冲突,魏延最终被杀。与此同时,杨仪也因对封赏的不满而出言抱怨,结果被削职流放,最终自尽。虽然这三件事彼此相互关联,但魏延的死始终充满了疑点,至今仍有“魏延是否冤屈”这一悬而未解的问题。
魏延被杀的经过
公元234年,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时因长期劳累积病,最终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他的死犹如一道巨雷,震动了整个蜀汉政权。从皇帝刘禅到平民百姓,所有人都感到无比震惊和悲痛。
在诸葛亮生前,他凭借着极高的威望,成功保持了蜀汉内部的团结,防止了各派系之间的内乱。然而,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内部矛盾爆发得愈加激烈,尤其是长史杨仪与大将魏延之间的矛盾,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两人不和的关系一度紧张到,随时可能在会议室里动手。
诸葛亮死后,杨仪暂时接管了蜀军的指挥权。为了避免消息外泄,杨仪并没有立即宣布丞相去世的消息,继续以“丞相未死”的名义行事,派遣费祎向魏延传达撤军命令,要求魏延断后。魏延以为杨仪是在假传圣旨,认为杨仪此举是在报复自己,于是拒绝了命令。
杨仪的军队开始撤退,而魏延则急于赶在杨仪之前撤回汉中,占据了南谷口,并烧毁了通往汉中的道路,阻止了杨仪的大军继续前进。杨仪无奈之下,命令手下将领王平攻打魏延。王平并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采取了“攻心战”,他在战场上大声斥责魏延的先锋:“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如此行事?”这番话激起了魏延军队的不满,士兵们情绪动荡,最终全军崩溃,魏延被迫带着家人逃亡。
然而,魏延在逃到汉中途中被马岱追上,最终被杀。马岱把魏延的首级献给杨仪,而杨仪则用脚踩着魏延的头颅,并骂他是“庸奴”,随后还诛灭了魏延的三族。
魏延的冤屈
那么,魏延是否冤枉被杀呢?在《三国志》中,陈寿通过一种微妙的写法暗示了魏延被冤屈的可能性。记载中提到,王平被称作“何平”,而“何平”其实就是王平。王平原名王,后来由于家境贫寒,曾随外祖父姓“何”,所以也有了“何平”这个名字。
王平是蜀汉的名将,曾在曹操麾下服役,后投降刘备,并在蜀汉担任重职。王平虽然出身贫寒,但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一步步从士兵晋升为将领,并最终成为能与魏延抗衡的军事指挥官。在三国后期,王平无疑是能平衡魏延权力的人物之一。在魏延与杨仪对立时,王平并没有选择追杀魏延,而是选择放他一条生路。王平知道,魏延虽然有过错,但并不至于死,因此他没有立刻下令追杀魏延。然而,马岱在这时却“落井下石”,杀害了魏延。
陈寿通过将王平的名字写成“何平”,似乎是在巧妙地表达魏延的冤屈,含蓄地提出“何时平反”这一问题。换句话说,陈寿在《三国志》中通过这段春秋笔法,暗示了魏延的死是冤枉的,且他本应受到更为宽容的对待。
同样的写法,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承袭了这种表达方式,将“王平”改为“何平”,进一步强化了魏延冤屈的感觉。
结语
魏延的死,至今仍是三国历史中的一个谜题。从陈寿的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魏延并非死于直接的军事错误,而是在权力斗争中被陷害和冤屈。尽管魏延有过激烈的言行,但他是否值得因此丧命,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