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现场直播切到中国最新型武器时,西方媒体一时无语。有人立刻用很嫉妒的口吻说:“这些武器没经过实战检验,经不起考验!”
难道这就是他们的“眼高手低”吗?面对不同意见,竟然选择性地视而不见。
那天的压轴装备吸引了全场目光。东风导弹系列成了最醒目的主角,镜头几乎都围着它们转。尤其是最新的东风-61出现时,现场气氛瞬间凝固——在屏幕前的人仿佛都屏住了呼吸,好像听得到遥远国家的警报在心底响起。
东风-61的射程和打击能力令人注意;而另一款既能携带常规弹头又能携带核弹头的东风-5C,更让怀疑者无处遁形。与其空谈口号,不如让这些“立于天际”的事实发声。
当这些导弹列队通过时,世界似乎安静了下来,像是怕一口气打破了某种均衡。西方常以“经实战检验”为标准去评价武器的可信度,但很多时候,这种标准只是掩饰心虚的借口——在他们的逻辑里,不见刀光就认定刀不锋利。
这种说法表面上有理,其实并不完全适用。毕竟,所谓“实战”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唯一准绳;战场的环境、对手的状况、战术的运用都各不相同。把某一场战斗当作评判一切的尺度,未免太片面了。
回顾近年的地区冲突,比如2025年印巴冲突时出现的实战画面,就给了观察者新的判断角度。中国出口给巴基斯坦的歼-10在那场冲突中的表现,让一些原本不看好它的评论者哑口无言;相对被西方吹捧的某些机型,竟然在比拼中处于下风。
这些事实让“只有实战才算数”的论调出现裂缝——有人不得不调整说辞,把结果归结为“战场环境特殊”,但哪一场战争不是有其特殊性?把所有特殊性作为否认优势的理由,显得牵强。
更让西方观察者不安的,或许是中国装备所展现出的整体走势:从早期的数量扩张,到如今在先进技术和作战概念上的并进,中国正在同时追求规模与“尖端化”。高超音速武器、新一代隐身战机、无人作战系统的研发与部署,都显示出一种长期、系统性的推进,而不是临时拼凑的噱头。
中国并没有急于用实战来宣传这些进步,而是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与试验,把实力一步步堆砌起来。结果是:当真正的较量发生时,往往用事实说话,让那些习惯性唱衰的人无话可说。
有人会继续质疑、有人会找新的论点,但当一个实力雄厚的国家选择以实力回应时,所谓的双重标准和傲慢就会显得越来越站不住脚。
要评判武器的好坏,当然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事实是摆在眼前的:这些装备已经改变了部分人的旧有认知。中国的军事力量不再只是“数量庞大”的代名词,它也在向更精确、更现代、更具威慑力的方向发展。
谁若想用老一套的怀疑来否定这一切,可能需要准备好重新评估自己的判断。中国不需要大声喊叫来证明自己——它让技术和战绩来回答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