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亲自率军从沧州北上讨伐辽国。这次北伐出奇顺利,仅仅二十二天,就连下三关、三州以及十七个县城。柴荣本打算乘胜进攻幽州,却在途中突发重病,被迫带兵返回。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亲征。虽然留下遗憾,但战果仍算丰硕。
在返程途中,柴荣处理各地奏章时,偶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皮口袋,里面只有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面刻着五个字:“点检作天子”。这分明是在影射殿前都点检要篡位,是对皇权的直接挑衅。历代帝王对这种事心知肚明,根本无需深查,光是这物件的存在,就足以被视作谋反的铁证。至于如何处理,完全看皇帝的选择。
柴荣回京后,撤掉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职务,改由赵匡胤接任。谁知不久柴荣病逝,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而此时的赵匡胤已经掌控禁军,最终“黄袍加身”,轻易取代后周,建立了宋朝。
从结果来看,柴荣似乎是“防错了人”。他以为张永德最危险,结果却是赵匡胤篡位。但这真的是柴荣判断失误吗?为什么赵匡胤能顺利登基?难道柴荣没有留下忠臣辅佐幼主吗?
其实,答案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天不假年。”
柴荣堪称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即位后锐意改革,内政上推行整顿,军事上南征北战,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稳步推进统一大业。在位六年间,他发动四次大战,战果辉煌。他曾立下宏愿:“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育百姓,十年致太平。”如果天命再多给他二三十年,很可能真能开创盛世,届时哪里还会有赵匡胤的机会?
然而,命运无情。就在他计划夺取幽州之际,重病突袭,仅一个月便撒手人寰,年仅三十九岁。正值壮年却骤然去世,不仅是柴荣的悲剧,更是后周的悲剧。因为他的继承人柴宗训才七岁,形成典型的“主少国疑”局面。
历史上幼主登基往往导致局势动荡。汉朝的刘弗陵、北周的宇文阐都是例子。大臣们难以心服,百姓也难以信任,往往引发外戚专权或权臣篡位。柴宗训的处境更糟,因为五代十国的基本格局就是“拳头大的人说了算”。
这一格局源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皇权衰微。唐亡后,这股风气延续,导致短短五十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更替。更关键的是,这些新朝建立者,大多原本是前朝的心腹大将。他们曾经忠心辅佐旧主,但一旦时机成熟,拳头硬就成了新皇帝。
柴荣当然明白这一点。他既雄才大略,也深知武将权力过大的隐患。他或许计划在完成统一后,逐步解决这个问题。但“天不假年”,他来不及推行。临终前,他只能撤掉可能威胁更大的张永德,把兵权交给自己最信任的赵匡胤。他或许存着一丝侥幸,希望赵匡胤能辅佐柴宗训,就算不成,也至少不至于赶尽杀绝。
事实证明,无论他选择谁,都避免不了篡位的结局。若不是赵匡胤,可能还有另一个“李匡胤”“王匡胤”。在那个乱世,忠心只对个人,不对朝廷。柴荣能做的不过是挑一个相对稳妥的人。
最终,赵匡胤也走上了“老路”,黄袍加身。但与其他武将不同的是,他在建立宋朝后及时采取“杯酒释兵权”,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的局面。虽然这一举措导致宋朝后来“重文轻武”,国力偏弱,却也让国家终于走出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循环。
柴荣的英年早逝,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无奈。倘若再给他十几年,也许中国历史会走向另一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