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后金的开国之君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被明军炮火击伤,不久因伤势并发症去世。其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成为新的统治者。皇太极上台后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先后发动三次讨伐林丹汗的战争,又两次进攻朝鲜,最终掌控漠南蒙古并迫使朝鲜称臣,从而在对大明的对峙中占据上风。1636年,他正式将国号由“后金”改为“清”,族称女真也更名为满洲。大清帝国自此登上历史舞台,皇太极取代大明的野心也日渐显露。
随着清明之间的战争升级,规模和激烈程度都超过努尔哈赤时期。为了应对新的形势,皇太极开始对制度进行调整。原本的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兵力有限,难以满足持续扩张的需要,于是他打破努尔哈赤时期对汉人的限制,在辽东广泛招募汉族士兵,并吸收归降的明军,组建了汉军八旗。1642年,汉军八旗正式成军,初始兵力三万三千人。
最初,汉军八旗只是满洲与蒙古八旗的辅助力量,地位并不高。但在辽东战场上,清军屡屡吃亏于明军的火炮。皇太极于是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明朝降将及其火器技术纳入汉军八旗,并建立起清军的重炮部队“乌镇超哈”。自此,清军形成了三种分工:满洲八旗主打阵地作战,蒙古八旗擅长机动作战,汉军八旗则专攻攻坚。这一配合使得清军攻城拔寨能力大大增强,为日后入主中原奠定了军事基础。
1644年清军入关后,随着深入内地,兵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清廷不断扩充汉军八旗,人数一度突破十万,超过满洲和蒙古八旗。南明势力在西南山区长期抗清,而出身东北草原和蒙古草原的士兵不擅山地作战,汉军八旗便成为清军在西南的主力。清廷在入关后大量收编前明将领及旧部,其中相当一部分编入汉军八旗(另一部分则编入绿营兵),使汉军八旗的实力日益壮大。
随着汉军八旗的崛起,一批汉军世家相继出现,如李永芳、范文程、佟养性、石廷柱、尚可喜、耿仲明、沈志祥、蔡士英、王世选等,他们在满清统一中原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军八旗不仅是军事力量,更是清廷的统战工具。清廷不断吸收汉族精英加入,使他们跻身统治集团。如洪承畴、范文程这样的降清重臣,左良玉之子左梦庚,明初功臣徐达的后裔,抗清名将李定国的后代,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甚至反清组织天地会首领陈近南之子陈梦球,都曾进入汉军八旗。原本的大明宿敌,最终被纳入清廷麾下,足见这一制度的高明。
汉军八旗中也涌现了不少名将。雍正年间平定青海罗布藏丹津叛乱的年羹尧便出自汉军八旗。在清代前中期,汉军八旗将士与其他八旗、绿营军并肩作战,为大清的扩张立下赫赫战功。然而自太平天国运动后,清军主力逐渐由八旗和绿营转为湘军、淮军,汉军八旗也随之淡出历史舞台。
到清末新政时期,摄政王载沣想要从满、汉、蒙古八旗中挑选壮丁,组建皇室直属禁卫军,但几乎已经找不到合格的汉军旗人,只能在直隶地区的普通汉人中招募来充数。至此,曾经叱咤风云的汉军八旗,已经彻底走向衰落,最终只剩下名义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