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5月,新四军在一次战斗中取得胜利。战士们清理战场时,意外缴获了日军的一本小册子,名叫《对老2团的作战研究》。其中有一句特别醒目的话——“不要与老2团近战”。这句话无疑证明,日军对新四军第2团极为忌惮。
所谓“老2团”,就是王必成率领的新四军第一支队第2团,他们在苏南一带活动,作战方式神出鬼没,行动迅速,打得快、撤得快,还敢打硬仗。王必成以灵活的游击战术,接连消灭敌军,陈毅甚至称赞说:“2团打仗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是一支老虎团,而王必成,就是王老虎。”
不过,王必成本人看起来一点也不像老虎。他身材瘦小,相貌平常,话不多,文质彬彬,更像个书生。但这位“书生团长”却自幼刚烈,出生在湖北麻城,16岁就参军入红军,历任通信队长、营长、团长,打仗一向勇猛。
他的特点是敢打敢拼,从不怕死。战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枪法精准,手榴弹投掷更是百发百中。每逢激烈时刻,他常喊着“跟我来”“看我的”,带领部队冲锋。身边警卫员提醒他不要冒险,他却回答:“我是团长,你们必须服从命令!”
王必成不仅勇,还极有谋略。他善于侦察敌情,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1938年,新四军首次袭击句容县城时,他亲自化装到城外侦察,还派战士潜入城内,摸清敌军防线,最终一举攻下县城。进入苏南后,他更是与日军多次交锋,在新丰、仓头、天王寺等地连战连捷。日军15团松野联队、池田联队都吃过他的亏。
在实战中,王必成逐渐形成一整套战术:
一打——对敌要勇敢无畏;
两战——善打近战和夜战;
两拼——拼刺刀、拼手榴弹;
三猛——猛打、猛冲、猛追;
两速——速决、速转移。
凭借这些战法,2团在苏南打出了名声,老百姓拍手称快。
日军为了对付“老虎团”,专门总结经验,扩大扫荡规模,避免与2团近战,还加强情报。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对2团心存畏惧。
1939年11月19日,日军武村大队长率200多人从宝堰出发扫荡,抢掠后返回时,遭到我军丹阳独立支队阻击。第6团闻讯赶来,占据山头,与日军展开激战,歼敌20余人,迫使敌人仓皇逃往贺甲村。
贺甲村是个小村落,地形复杂,沟塘密布,非常适合伏击。枪声传到附近休整的王必成耳中,他立刻率部赶往。很快,2团和6团形成合围。王必成与6团团长商议,决定下午2时发起总攻。
战斗打得极为激烈。日军凭借房屋顽抗,还在祠堂内用重机枪和毒气死守。新四军战士伤亡不小,形势一度紧张。就在这时,暴雨突至,天地昏暗。2营4连一个排悄悄接近祠堂,发现敌军还在草堆里设伏,双方展开肉搏。随后,战士们利用长竹竿绑手榴弹炸开祠堂围墙,再成捆投掷进去,炸死大部分敌人,残余鬼子企图突围,却被刺刀围歼。最终,全歼日军186人,俘虏3人。
这场战斗让“老虎团”的威名传遍苏南。气急败坏的日军在各县城张贴悬赏告示,声称活捉王必成赏金一万大洋。但实际上,他们一遇到2团就像老鼠见猫,掉头就跑,成为当地百姓的笑谈。
王必成和他的“老虎团”,以勇敢和智慧狠狠打击了侵略者,也让苏南人民扬眉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