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三年多,中国始终保持中立,既没有站在乌克兰一边,也没有支持俄罗斯。有人常拿旧账说事,比如当年中国从乌克兰引进航母、发动机技术,还签过安全保证书,那现在为什么不帮乌克兰?其实原因很现实,并不是“忘恩负义”,而是三点事实摆在那里。
第一点:中乌军工合作本质是双向交易,而不是乌克兰单方面的恩惠。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大量军工遗产:3500多家工厂、1500多架飞机、19架图-160轰炸机,还有数不清的坦克和军舰。但问题是经济崩溃,工厂开不动,专家大批失业。正好那时中国在进行军队现代化,1992年启动“双引工程”,花钱请了200多名乌克兰专家来华。这些专家待遇不低,还帮助乌克兰工厂延续了生机。
合作持续了二十多年,从飞机设计、发动机到导弹,成果不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瓦良格号航母。1998年,中国商人徐增平出价2000万美元买下航母残骸和图纸,这可是西方报价的四倍,要不是中国出手,乌克兰船厂早就关门。辽宁舰就是在这基础上完成改造,2012年正式服役。
但也有反例。比如乌克兰当年手里有十几架图-160轰炸机,本可以卖给中国,却为了讨好美国,选择直接拆掉,白白浪费。事实上,乌方更愿意靠拢欧美,很多专家也流向德国、以色列等地。政府层面对中国并不积极,很多时候还是靠中国企业和个人坚持,才把技术一点点拿到手。可以说,中乌合作是互利的买卖,中国没有欠过乌克兰“人情债”。
第二点:2014年后,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成了美国的前哨。
2014年颜色革命后,新政府亲西方上台,推动加入北约,直接触碰俄罗斯底线,才引发克里米亚和东部冲突。此后,乌克兰大幅减少与中国的合作,甚至开始阻挠。
最典型的是马达西奇案。中国企业本来投资超过半数股份,却在2021年被乌政府直接国有化,合同废纸一张,损失惨重。中国外交部提出交涉,乌方置之不理。乌克兰甚至通过立法,否定苏联历史,清理共产主义符号,还默许极端民族主义抬头,中乌民间友好氛围不复存在。
更关键的是,乌克兰加入了巴统和瓦森纳体系,和西方一起限制中国的技术获取。等到2022年冲突爆发,他们完全绑在美国战车上,成了遏制俄罗斯、顺带牵制中国的棋子。
第三点:中国在乌克兰的投资规模远比传言的小。
有人说中国在乌投了上百亿美元,其实完全夸大。商务部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中国对乌克兰的直接投资存量只有1.9亿美元。就算算上工程承包项目,也主要是企业签单,比如修地铁、卖列车,属于市场行为,不是政府大撒币。
乌克兰政局不稳,经济萎靡,营商环境糟糕,谁都不敢重金投入。冲突爆发后,很多工程停摆,设备生锈在工地上。即便战后重建规模高达数千亿美元,中国企业也只会谨慎参与,不会盲目砸钱。
总结来看,中国保持中立是出于现实考量:
- 军工合作是等价交易,中国没有欠账;
- 乌克兰早就投靠西方,还坑过中国投资;
- 投资规模有限,损失可控。
俄乌冲突的根源在于北约东扩和美国挑动,而不是中国的责任。对中国来说,最合理的选择就是中立,同时推动和谈,维护战略空间。相比被裹挟入局,中国这种做法,已经是最大的理智和克制。
从马达西奇被国有化到西方加码制裁,中国得到的教训很清楚:不要轻信“兄弟情谊”,关键还是要看现实利益和战略格局。如今,面对乌克兰抛出的各种投资机会,中国企业已经变得谨慎,这才是真正成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