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历史上,布哈林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捍卫并发展了新经济政策,还系统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连列宁都称他为“党内最可贵、最重要的理论家”,更有人称他为“革命的金童”。然而,命运并未眷顾这位才华横溢的思想家,他最终在1938年被秘密处决。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一、早年的革命之路
与大多数出身工农阶层的布尔什维克不同,布哈林来自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好学。12岁时,他考入莫斯科最优秀的中学,并在那里初次接触到了革命思想。1906年,他正式加入布尔什维克。第二年,他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但不久便因政治活动遭到迫害,被迫流亡国外。
在流亡期间,布哈林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经济学,并撰写了多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前夕,他回到祖国,出任《真理报》主编,成为布尔什维克的重要宣传家。随后,他受列宁委托,积极参与共产国际的创建,并迅速成长为其中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2年,列宁在遗嘱中称赞布哈林“不仅是党内最宝贵的理论家,也是全党喜爱的人物”。
二、与斯大林的分道扬镳
列宁去世后,苏联高层陷入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托洛茨基和斯大林成为主要对手。布哈林坚定支持新经济政策,起初选择与斯大林结盟,共同打击托洛茨基及季诺维也夫。凭借这一联盟,斯大林最终在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然而,1928年的粮食收购危机让二人关系急转直下。面对粮食紧缺,斯大林主张通过强制手段“征收”农民余粮。布哈林则坚决反对,他认为这种做法将损害农业,破坏工农关系。他强调应继续依靠市场发展,认为农业的繁荣是推动工业发展的前提,主张避免以牺牲农村为代价来推进工业化。
三、悲剧的结局
在国家建设道路上,布哈林和斯大林的分歧越来越大。布哈林主张农业与工业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而斯大林则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两人的理念冲突,最终演变为政治斗争。
1929年,布哈林被扣上“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逐渐被排挤出核心权力圈。尽管他失去了职务和影响力,但斯大林并未停止清洗。1938年,年仅49岁的布哈林被指控为“人民公敌”“法西斯走狗”“外国间谍”,甚至荒唐地被诬陷为“谋杀列宁的凶手”。在一场秘密审判后,他被处以枪决。
直到1988年,苏联才为布哈林平反,恢复其名誉。
布哈林的一生,是苏联革命中最具悲剧色彩的篇章之一。他从“革命的金童”,党内最耀眼的理论家,最终走向秘密处决。他的经历不仅折射出苏联早期政治斗争的残酷,也让人深思:在权力与理念的冲突中,个人命运往往显得格外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