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最初只是一个位于莫斯科周围的小国,叫做莫斯科公国。随着国力逐渐壮大,沙俄开始扩张,吞并周边国家。但很快,他们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缺乏出海口。
当时,沙俄除了北边靠着冰冷的北冰洋外,其他地方没有出海口。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沙俄的目标就是寻找通向大海的路径。17世纪末,欧洲各国通过大航海和海上贸易赚得盆满钵满,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都在通过海上掠夺和贸易发财,而沙俄则急切想加入这一行列。然而,除了北冰洋,沙俄根本没有其他通向外海的途径,想象一下从极寒的北冰洋出发进行远洋航行,是根本不可能的。
直到1721年,彼得一世带领沙俄打败瑞典,成功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才算有了出海的希望。彼得大帝还在这里建立了圣彼得堡,逐渐将沙俄的政务中心转移到这里。
然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不完美。沙俄要从波罗的海出发,必须经过瑞典、芬兰、德国、丹麦和挪威等国的控制。这意味着沙俄在这些国家中如果与某一国关系不佳,出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沙俄的目标开始转向黑海。
到了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征服了克里米亚半岛并彻底消灭了克里米亚汗国,黑海的出海口终于落入沙俄之手。但是,黑海的情况更加复杂。因为奥斯曼帝国控制着土耳其海峡,这条海峡是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必经之路。如果奥斯曼帝国封锁了海峡,黑海就只能作为“内海”,无法与外界直接连接。由于沙俄与奥斯曼帝国一直关系紧张,黑海的出海潜力远没有波罗的海强大。
面对这些困难,沙俄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地中海。为了打通通往地中海的路径,沙俄与奥斯曼帝国进行了长达200年的俄土战争,然而,沙俄最终在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彻底意识到地中海并不是自己的主战场。
与此同时,沙俄也在东部扩张,早在1598年,沙俄便灭掉了西伯利亚汗国。1689年,他们与清朝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以外兴安岭为界,划定了两国的边界。尽管如此,沙俄在东部扩张的过程中一直未能找到理想的港口,尤其是在极寒的北方,连渔民都难以生存,更别说建立海军基地。
虽然沙俄已经尝试往南扩展,但清朝已经在1689年划定了边界。沙俄想向南进军,就意味着必须与清朝发生冲突。考虑到清朝在道光以前的强大实力,沙俄对于是否有能力战胜清朝也充满顾虑。
直到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之后,放弃了在西方的扩张,决定重新将目光转向东方。刚好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沙俄迅速利用武力迫使清朝签订了《瑷珲条约》,并获得了大量土地,其中包括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千米。
这一扩张为沙俄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尤其是在东北部的沿海地区和库页岛。1860年,沙俄在《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进一步获得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更多领土。海参崴的地理位置优越,港口深水且没有礁石,适合建立海军基地。因此,沙俄在这里建立了太平洋舰队的驻军港口,并通过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将其与俄罗斯本土连接起来。
然而,沙俄并不满足于此,仍然希望进一步向南扩展,尤其是对辽宁的旅顺口和大连垂涎已久。这两个地方不仅是理想的港口,还是不冻港。1895年,甲午战争后,沙俄与日本争夺辽东半岛,最终通过联合德国和法国的力量,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给清朝。沙俄以此为契机,迅速与清朝签订了《中俄密约》,获得了在中国东北建设中东铁路的权利,这条铁路的延伸部分也通向了旅顺和大连。
1897年,沙俄开始占领旅顺口和大连,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沙俄通过军事手段强行将这两地租借给自己。此后,沙俄在这些地方的驻军逐步增多,并继续策划如何永久占领这些不冻港。
1900年,沙俄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出兵东北,进一步加大了对这片土地的控制,直到1904年日俄战争后才不得不撤退,旅顺和大连重新回归清朝。
随着沙俄在远东的逐步扩张,历史的轨迹进入了20世纪。在苏联时代,俄罗斯继续渴望拥有不冻港,直到二战结束时,苏联与美英在《雅尔塔协定》中达成协议,得以在东北获得对旅顺和大连的优先权。最终,直到1955年,旅顺和大连才正式归还给中国。
沙俄的历史不仅是征服与扩张的历史,也是与邻国争夺资源和利益的历史。无论是在波罗的海、黑海还是远东,沙俄为了寻找理想的出海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这段历史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俄罗斯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