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前的东北,历史的一瞬间,凝结成百年回忆,令人震撼。那些岁月的痕迹已经隐入尘土,然而当年的珍贵照片,依旧勾起人们的怀旧情感!在那个时期,东北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哈尔滨更是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的一颗璀璨明珠。90年前,日本人曾秘密拍摄过哈尔滨的画面,冰雪覆盖的城市让人惊叹不已。那时,哈尔滨是西方世界所熟知的城市,许多外国领事馆都驻扎在这里,甚至曾被誉为“东方的小巴黎”。
1924年,哈尔滨的火车站是那个时代的地标,原哈尔滨老火车站(1959年拆除)被扩建成现在的车站。1930年,从哈尔滨到大连的火车需要13个小时,而今天的绿皮车,所需时间远远少于那个时刻。曾经的“亚细亚号”火车,时速可达100公里,从大连到长春需要7个小时,当时仅有两节车头。而在1945年,这列火车被苏联占领。
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是这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个时代的哈尔滨,曾被誉为“东方的小巴黎”,是人们向往的国际化大都市。随着岁月流转,许多原住民迁移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而更多有实力的人选择了出国。外地人不断迁入哈尔滨,虽然填补了城市的人口空缺,但却无法恢复昔日的繁华。人们期待新一代甚至几代人能为这座冰雪城市注入新的生命,重新让它成为“东方的小巴黎”。
松花江的冰雪覆盖了江面,俯瞰哈尔滨的城市景象,仿佛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与故事。洋行街道作为最早的建设之一,见证了哈尔滨的国际化进程。人们常说“闯关东”,而很多人选择来到东北,哈尔滨就是那个吸引大家的地方。这里的居民纯朴善良,热情地接纳外来者,与他们共同生活。
万国洋行,位于中央大街130号,建于1922年。当时的哈尔滨,的确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今天仍然屹立在街头的老建筑,讲述着当年哈尔滨的辉煌。如今,这些历史遗迹中,许多老建筑依然存在。哈尔滨当时更像是一座欧洲城市,街头上随处可见的外国女子和浓厚的异国情调,仿佛把人带回了那个时光。
1912年,哈尔滨的20万人口中,有12万人是外国人。到了1932年,哈尔滨的总人口已达到30多万,其中20万人是外国人。那时的哈尔滨,整个城市的面貌与现代完全不同,许多人难以想象那个时代的情景。
松花江在冬季的冰层,最冷的年份也不过一米多,三五米的冰层几乎没有人听说过。那时的哈尔滨,甚至是以冬季的寒冷和冰雪景观而闻名。市街上偶尔可以看到一辆马车,一位穿着棉裤的中国男人牵着马,后面跟着一位外国人,街道上弥漫着一种独特的异国风情。
傅家甸的街道,车水马龙,繁华景象难以与九十年前的照片相对照。当年的大连小岗子街,商业区热闹非凡,百姓的主要生活区域。1930年代,大连街头的女学生身姿挺拔,穿着时髦,展现出那个时代女性的独特魅力。
在东北,为了应对严冬,大家都会囤积大量的白菜。东北人囤菜的习俗由来已久,成为了当地的传统。路边的小饭店,菜肴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街头艺人们的表演,吸引了众多围观人群。那个时代的东北,是中国最富裕的地方之一,街头的景象显示着人们的衣着体面,不再是破烂的样子。
在一张照片中,1926年的街头艺人展示着他们的技艺,那个时代的东北人身材高大,生活富裕,几乎没有人穿着破旧的衣服。1927年,奉系东北军的实习生们正在练习发电报,呈现出浓厚的历史气息。
三十年代末,吉林市内的朝阳门街道一片繁华,吉林的北山、龙潭山、朱雀山等自然景观,造就了这里四季分明的独特气候。吉林市虽然冬季寒冷,但室内有暖气,居住条件非常舒适。可惜的是,北山脚下的大批四合院如今已经消失,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在蛟河附近,两名男子正在锯木头,拉大锯的动作精准有力,这是一项需要技巧的活儿。那个时代的东北,充满了故事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