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俄乌战争依旧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从当前态势看,俄乌双方打得难解难分。2025年9月,俄军在顿涅茨克地区占据了约91平方英里的土地,但乌克兰很快用新型导弹反击,炸毁了俄方的炼油厂,双方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在这场冲突背后,美国和北约国家不断暗中支持乌克兰,并企图借机在亚太地区进一步渗透。如果俄罗斯最终失利,北约扩张的脚步势必加快,地缘政治格局将被彻底改写,中国的安全压力也会陡然上升。面对可能的局势,中国必须提前谋划,重点抓好三方面:能源安全、地缘政治安全和经济韧性。
第一,能源安全是头等大事。
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总额约4441亿元人民币,占对俄进口近一半,数量高达1.085亿吨。此外,还进口了约31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已全线贯通,从黑龙江黑河到上海,全长5111公里,覆盖了东三省、环渤海和长三角,形成“北气南下”的格局。
一旦俄罗斯战败,西方国家可能会重新分配这些资源,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遭遇巨大挑战。因此,中国必须“多条腿走路”:一方面深化与沙特、伊朗等中东产油国的合作,签署长期能源合同。比如近期与沙特阿美合作的炼厂扩建项目,就锁定了稳定的重质原油供应;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第二,地缘政治安全至关重要。
俄乌战争的根源在于北约东扩。如果俄罗斯失利,北约势必突破其作为亚欧屏障的地位,军事力量将直逼中国西部边境,甚至进入中亚。届时,北约很可能借“民主”“人权”为借口,暗中或公开支持中国认定的恐怖分裂势力,威胁新疆和西北的稳定。
应对之策,一方面要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如开展联合反恐、推动中吉乌铁路建设等;另一方面要通过中巴“勇士-8”演习这样的实战合作,提升地区安全互信,筑起稳定的“缓冲带”。此外,还需警惕东海、南海方向的潜在风险,防止外部势力趁机搅局。广交朋友、稳住周边是关键,但根本上还是要依靠自身强大的国防力量。现代战争已是海、陆、空、天、网一体化的较量,中国必须继续加大军事投入,尤其要确保核威慑的可靠性,让潜在挑战者明白触碰中国核心利益的代价无法承受。
第三,经济韧性不可或缺。
俄罗斯的遭遇已是前车之鉴。西方将7家主要俄国银行踢出SWIFT系统,几乎让其外贸和投资停摆,这堪称“金融核打击”。虽然中国情况不同,但同样面临贸易战、加征关税等风险。要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具体来说,一是要扩大内需,补齐科技短板,让老百姓敢消费、愿消费;二是要深化与东盟、金砖国家的合作,推动本币结算,减少对西方金融体系的依赖。目前,中国已与78个国家达成本币结算协议。去年,中国对东盟出口机电产品占比达35%,今年新增12条跨境铁路专线,把光伏组件、家电直送越南、泰国工厂,进一步拓展了市场。正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经济自主才是真正的底气。
总的来看,国际政治就像下棋,高手都要提前布局。中国这些年强调“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就是要把各种可能性考虑在前。如果未来北边的邻居真的发生重大变故,中国无论是保障能源、稳定周边、强化国防,还是搞活经济,核心目标都只有一个——保持国家的长期稳定。
世界局势瞬息万变,大国唯有未雨绸缪,才能在风云诡谲的棋局中稳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