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支部队堪称传奇,它从北伐前夕一路走来,延续至今。它战功赫赫,人才辈出,培养出五位元帅、七位大将以及两百多位开国将帅。这就是原54集团军的一二七师。
这支部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24年。当时国共第一次合作,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孙中山批准成立了一支铁甲车队。值得注意的是,这支队伍的骨干全部是共产党员,虽然名义上隶属广东革命政府,但实际上直接受我党领导。因此,铁甲车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正规武装力量。
铁甲车队组建后,立刻在东征战役中崭露头角,战斗力极强。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铁甲车队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的一个团,随后改编为第四军独立团,由叶挺担任团长。与众不同的是,这个团从上到下都建立了党组织,确保始终听从党的指挥。在北伐中,独立团作为先锋,屡战屡胜,从广东打到武昌,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然而,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使局势急转直下,白色恐怖席卷全国。面对血雨腥风,共产党人选择了奋起反抗。同年8月1日,改编后的独立团(73团)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了南昌起义。虽然起义因敌强我弱最终失败,但幸存下来的八百余人,绝大多数都是73团的官兵。后来,他们在朱德等人的率领下,辗转与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四军。
红四军在之后的岁月里几经番号变更,但精神血脉始终传承。1930年,它编入红一军团,成为红二师,参加了五次反“围剿”。长征途中,红二师作为先遣队,冲锋陷阵,乌江、金沙江、泸定桥、腊子口等关键战役,都留下了他们英勇的身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685团,在平型关首战告捷,沉重打击了日军士气。1939年,部队随115师挺进山东,开辟鲁西南根据地,并扩编为教导一旅。皖南事变后,这支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继续在苏北坚持抗战。1943年,为掩护群众转移,七旅十九团四连与三千多日军鏖战十二小时,全连八十二人全部壮烈牺牲,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
抗战胜利后,七旅随部队挺进东北,先后改编为东北野战军六纵十六师、43军一二七师,参加了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从白山黑水一路南下,直至解放海南岛,成为赫赫有名的主力劲旅。
回顾一二七师的历史,不仅能看到辉煌战功,也能看到将星璀璨。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林彪五位元帅均出自这一脉,还有七位大将与二十二位上将。
进入和平年代,这支部队依然屡建奇功。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二七师奉命出征。越军嚣张扬言要歼灭他们、活捉师长张万年,但最终却被一二七师五战五捷,协同兄弟部队攻克谅山,重创敌军,凯旋而归。
1985年,我军进行大裁军,43军撤销建制,一二七师划归54集团军,依旧是王牌主力。此后,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和军事演习中,一二七师始终冲锋在前,用行动继承并发扬了红军传统,真正做到了无愧“铁军传人”的称号。
这段历史告诉人们,一二七师不仅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更是一支在和平年代依旧值得信赖的钢铁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