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中,情报往往比武器更关键。近代以来,日本长期觊觎我们的土地,因此很早就开始了对华情报工作。到了全面抗战爆发时,日军手里不仅武器装备详尽,他们的作战地图和地形要点调查也非常细致。因此,除了缴获敌方武器外,俘获或搜集日军的地图、作战文件,对我军同样有极大价值。
那么,日军当时的情报能精确到什么程度?从南口战役中,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在战斗详报里对我方参战部队的实力评估,可以看出一二。南口战役是全面抗战初期双方主力的一次大规模交锋。日军先后投入了独立混成第11旅团、第5师团等兵力;我方先以第13军参战,随后又增援了第21师、第84师、第94师,以及晋绥军第72师和独立第7旅等部队。最先接触并爆发激战的是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与我军第13军第89师。 日军对第89师的训练和战斗力评价总体较高,他们也对该师的编制和兵力做了估算。报告里写到第89师为“三旅六团制”,师长为王仲廉,全师兵力约9000人。实际上,第89师的确由王仲廉担任师长,但自整军后师的编制已由旧式的三旅六团调整为二旅四团。第89师当时下辖的单位是:第265旅(529团、530团)和第267旅(533团、534团)。日军虽然掌握了一些旅团长和团长的名字,但许多信息并不准确,甚至把一个旅长误当成团长;对曾经存在但已调整的第266旅,则干脆标为“不明”——而事实上根本不存在这个旅。 由此可以看出,日军在情报分析上仍然带有几年前对国军编制的旧认识,未能及时跟进国军整编后的变化。1935年以后,国军进行了整军运动,许多原有精锐部队都调整为二旅四团制,并在兵力与装备上得到加强。尽管日军没有完全搞清这一点,但他们用旧有的步兵团实力估计整师兵力时,结果并没有偏差太大。比如日军估计第89师约9000人,而该师的编制兵力超过12000人;但在南口战役中实际参战人数按战斗详报为官佐609人、士兵9160人,与日军估计相差不大。 在骡马配备上,日军估为800匹,第89师实际约830匹,也十分接近。至于武器装备,日军按照旧编制计算每团有3个营、每团配2门迫击炮、每营辖3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连,且估算每个机枪连有6挺重机枪,进而推算全师拥有步枪约5000支、手枪800支、轻机枪278挺、重机枪93挺、迫击炮10门、山炮12门等。可见他们对调整后的师制理解不深,尤其低估了迫击炮的数量。实际上,调整师中每个营就配备2门迫击炮,第89师拥有迫击炮约24门,远多于日军估计的10门。 对于步兵炮的编配,日军也表示不甚清楚。国军内部在实际武器配备上本就不统一:有编制表,但各部执行情况不同。第89师实际配备还有师部一连的37毫米战防炮(6门),各旅旅部各有一连20毫米机关炮(每连6门)。不过这两类火炮在南口战役中的参战率并不高,因而没有让日军留下深刻印象。山炮方面,日军估计为12门,与第89师实际相符,这些山炮为日本式75毫米山炮,日军对此较为熟悉。 在枪械数量上,日军估计第89师步枪5000支,实际约4000支,且多为中正式步枪;手枪日军估800支,实际约658支,多为十发或二十发的驳壳枪,差距不大。轻机枪方面,日军按旧编制估为278挺,但第89师已将轻机枪配到班,实际拥有约324挺。重机枪上,日军按每机枪连6挺估算,但由于师里只有4个团、12个营属机枪连,全师重机枪实际为72挺,比日军估计少一些。合计日军认为轻重机枪共371挺,第89师实际约396挺。 总体来看,独立混成第11旅团对第89师的实力评估还是沿用了旧有对国军编制的认识,未能完全掌握整军后师制的变化。但因为整军后虽然团数减少但兵力和武器得到补充,日军在高估团数的同时恰好在总体兵力估计上没有出现大的误差。唯一明显的低估是迫击炮数量,其余多数项目只高估或低估一小部分。 这样的情报评估对日军在战场上调配兵力和火力起了重要作用。反过来,如果我们能缴获日军的作战文件,就能一方面了解他们的编制与部署,另一方面知道敌人对我们的认识程度——这对制定应敌策略帮助极大。因此,缴获敌方武器装备固然重要,但缴获作战图件、情报和文件在实战价值上往往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