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崛起:从文臣到权臣的关键转折
一、曹丕的托孤与司马懿的早期仕途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重,临终前任命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四人为托孤大臣,辅佐年幼的太子曹叡继位。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司马懿逐渐崭露头角,先后担任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要职,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曹叡去世前,又将年仅8岁的曹芳托付给司马懿和宗室大臣曹爽。曹芳即位后,曹爽利用职权逐渐排挤司马懿,使其远离权力中心。
但历史在公元249年发生了戏剧性转折。司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祖之机,突然发动兵变,迅速控制洛阳,夺取曹魏大权,史称“高平陵之变”。这场政变的成功,与司马懿早年掌握兵权密不可分,而这一机会的获得,竟源于一位关键人物的意外离世。
二、从文官到武将:司马懿的转型契机
司马懿最初在曹魏政权中担任文职。公元208年,曹操强行征召他为丞相府文学掾,负责文书谋议。公元219年,他升任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曹丕称帝后,司马懿被任命为尚书,后转任督军、御史中丞。不过,督军一职虽与军事相关,但并无实际兵权,更多是监督职能。曹丕对司马懿始终心存戒备,不久便将他调回文职,升为侍中、尚书右仆射。
这一安排与蜀汉的诸葛亮颇为相似。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主要负责内政,即便在夷陵之战这样的重大军事行动中,刘备也让他留守后方。同样,曹丕征讨东吴时,司马懿的任务也是镇守洛阳。然而,一位将领的突然离世,彻底改变了司马懿的命运。
三、夏侯尚之死:曹魏军权的转折点
夏侯尚,字伯仁,出身曹魏宗室,是征西将军夏侯渊的堂侄。他早年随曹操征战,屡立战功,深得曹丕信任,被任命为征南将军,镇守荆州。夏侯尚军事才能出众,曾攻占蜀汉上庸,击败东吴名将诸葛瑾,官至征南大将军、荆州牧,封昌陵乡侯。
然而,他的私生活却引发了一场悲剧。夏侯尚极度宠爱一名妾室,甚至冷落了正妻——曹氏宗女。曹丕得知后勃然大怒,派人绞杀了这名妾室。夏侯尚悲痛欲绝,精神恍惚,最终在公元226年郁郁而终。
夏侯尚的去世对曹魏军事布局影响深远。当时,曹魏三大战区(西线对蜀汉、东线对东吴、南线镇荆州)的主帅均由曹氏或夏侯氏宗亲担任,如曹真、曹休等。但夏侯尚死后,曹真和曹休各自肩负重任,无法分身接管荆州。无奈之下,曹丕只得启用司马懿,命他全权负责南方军务,抵御东吴。
四、司马懿的军事崛起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东吴趁机大举进攻曹魏。司马懿临危受命,成功击退孙权,并斩杀吴将张霸,稳固了荆州防线。同年十二月,魏明帝曹叡晋升他为骠骑将军——这一职位在曹魏军中仅次于大将军和大司马,标志着司马懿正式跻身最高武将行列。
夏侯尚的早逝,不仅改变了司马懿的个人命运,更动摇了曹魏的权力结构。司马懿借此机会掌握兵权,为日后高平陵之变埋下伏笔,最终使司马家族成为曹魏的实际掌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