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国军编制与第100军战史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编制体系相当复杂。据统计,当时国军共有100多个军和300多个师的番号。但值得注意的是,正规序列的军级单位只排到第100军,师级单位则到第200师(青年军作为特殊部队除外)。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新编军、暂编军、骑兵军以及各类新编师、预备师等特殊编制,因此番号显得五花八门。 在这些番号中,第100军是正规序列中数字最大的一个军。该军最初由第75师和第80师组成,驻防福建。这两个师原本属于镇嵩军系统,虽已接受中央军整编,但尚未被视为嫡系精锐部队。
抗战进入中期后,第100军的编制发生了重大调整。第80师被调离,取而代之的是原属湘军的第19师和第63师。此时这两个师也已完成中央军化。随着防区调整,第100军也从福建转战湖南战场。 1942年,施中诚从王牌第74军调任第100军军长。为提升部队战斗力,他带来了大量第74军的骨干军官。这一人事调动实际上是将第100军打造成为第74军的兄弟部队,这也是当时国军扩充派系势力的常见做法。1944年3月,施中诚重返第74军任军长,其职务由第74军副军长李天霞接任。 此时王耀武已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麾下辖第73军、第74军和第100军,这三支部队都成为他的嫡系力量。后来该部改编为第四方面军时,又加入了土木系的基干部队第18军,不过这支劲旅始终未能被王耀武完全掌控。 从第74军与第100军之间频繁的人事调动,不难看出王耀武的布局意图。说到李天霞,很多人会联想到千里驰援李天霞的典故。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李天霞被塑造成一个滑头将领,被认为在孟良崮战役中坑害了张灵甫和他的整编第74师。但事实上,就与整编第74师的关系及实际指挥能力而言,张灵甫远不及李天霞。 值得一提的是,李天霞是黄埔三期生,与王耀武是同窗,而张灵甫是四期生。有趣的是,虽然李天霞是学长,但实际年龄却比张灵甫小4岁。更重要的是,李天霞是第74军建军过程中的核心人物。 第74军成立于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最初由王耀武的第51师和俞济时的第58师组成。随着俞济时调离,该军主要由王耀武的嫡系充实,而李天霞就是其得力助手。第51师前身是1933年组建的补充第1旅,王耀武任旅长时,李天霞就担任第3团团长。1936年该旅改编为第51师后,王耀武任师长,李天霞升任副师长。 淞沪会战期间,第51师改编为二旅四团制,李天霞兼任第153旅旅长,而张灵甫当时只是新成立的305团团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天霞都是张灵甫的直属上级。1939年,李天霞正式出任第51师师长,在1941年上高会战中因战功显赫,获得首份陆海空军武功状,连土木系的罗卓英都作诗称赞其师长李天霞骁勇善战。 1943年李天霞升任第74军副军长,次年调任第100军军长。到任后,他又从第74军带来一批骨干军官,进一步强化了对该军的控制。1945年湘西会战时,第100军已调整为两师制,仅辖第19师和第63师。 据当时统计,该军总兵力为17833人,其中军部及直属队2203人,第19师7354人,第63师8276人。这个数字可能让人感到意外,因为通常认为一个军应有2万余人。实际上,当时国军编制复杂多样,有普通编制与加强编制之分,还有国械与美械之别。第100军作为国械部队,辖两个师的情况下,这个兵力规模属于正常水平。 在武器装备方面,该军每个师标准配备为2500支步枪、172挺轻机枪、54挺重机枪及18-30门迫击炮。虽然是非美械部队,但因王耀武的关系,还是获得了一些美式装备,如冲锋枪和火箭筒,这些在湘西会战中都有使用记录。 为增强第100军战力,王耀武还将原属第74军的第51师临时配属给李天霞指挥。这支部队是王、李二人的老部队,李天霞曾直接指挥多年,调来后显著提升了第100军的战斗力。 湘西会战中,日军采取避实击虚战术,企图绕过坚固据点。第100军各部灵活防御,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据第19师参谋处上校主任陆承裕回忆,该师作战分为四个阶段: 1. 各营据守要点,阻滞日军推进; 2. 围歼轻装冒进的日军第224联队; 3. 在土岭盖反击战中,虽一度失守但最终收复阵地; 4. 配属第57师在洞口地区作战。整个会战中,第19师毙伤日军2480人,自身伤亡2642人;第63师毙伤日军2397人,自损1456人;加上军部伤亡4人,第100军总计伤亡4102人,歼敌4877人。配属的第51师表现更为出色,以1561人的代价毙伤日军3308人。 由于战绩突出,会战后国军曾计划用第100军替换第2军换装美械。但随着日本投降,为节省运输成本,何应钦取消了这一计划。因此第100军保持了国械编制,但仍配备了较多美式冲锋枪和火箭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