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蜀汉灭亡的主因是诸葛亮死于五丈原,但事实上,刘禅在蜀汉灭亡后公布了一本账本,揭示了真正的原因。即便诸葛亮多活二十年,他也难以击败司马懿。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幸好刘禅手中还有诸葛亮留下的遗书——《出师表》。凭借这份经过诸葛亮深思熟虑的遗书,刘禅依照相父的安排,逐一任用推荐的人才,但《出师表》毕竟有限,所有推荐的人员都已经用尽,刘禅也开始陷入了深思。虽然姜维、廖化等老将依然在,但刘禅深知,蜀汉的命运已走到了尽头。
果然,不久后,曹魏开始了反攻。钟会牵制姜维,邓艾则从小道偷偷进攻蜀汉。看到局势不妙,刘禅最终选择举旗投降,避免了成都城的血战。尽管姜维曾尝试使用“离间计”来策反,但计划暴露,最终姜维被杀。蜀汉的灭亡,让无数后人感到遗憾。
有些人将蜀汉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刘禅太早投降、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夷陵之败,甚至还责怪关羽大意失荆州。如今,网友们甚至幻想能送给蜀汉方便面、猪脚饭、百万大学毕业生,或者十万个詹姆斯,只为了让蜀汉能胜利,让三国的浪漫继续下去。
但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蜀汉灭亡的原因早已清楚地写在史书里。刘禅投降后,公开了蜀汉的账本,任何看过这个账本的人都会明白,诸葛亮即使再活二十年,也无法改变蜀汉的命运。因为账本上清晰地记录了蜀汉的总人口,只有不到三十万户,换算下来,蜀汉的人口大约只有一百万人。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百姓无法休养生息,每户大约三到四口人,蜀汉的总人口自然无法与其他大国相比。即使今天,像一个小城市——蚌埠,常住人口也有三百八十万。而蜀汉一百万人口的规模,几乎相当于一个今天的小城市,像酒泉或者海南儋州。更何况,蜀汉要养活的还有大量的士兵。
根据史书记载,蜀汉灭亡时,登记在册的士兵有十万之多,这意味着十个人里就有一个士兵。即使排除了女性和其他不适合从军的人群,实际上,蜀汉的男性青壮年几乎都参军去了。这样一来,繁重的农耕任务只能由妇女和孩子承担。
更严重的是,蜀汉还养了四万官吏,这些官员并不从事生产劳动。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地主豪绅,他们也不用耕种。蜀汉的底层百姓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几乎快要超负荷运转。正因如此,诸葛亮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成功实施五次北伐,并且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能坚持三十年,这本身已经是一个奇迹。
有些人或许会怀疑,刘备当年进入蜀地时,刘璋不是号称益州有百万门户、粮草充足吗?而张鲁掌控的汉中,更是人口众多、粮草丰盈。那为什么刘备占领了益州、汉中后,人口和粮草反而减少了呢?
如果我们回顾刘备入蜀的过程,就能理解这些人口和粮草的去向。首先,赤壁之战后,虽然刘备在荆州取得了胜利,但他还是需要向西扩张。与此同时,曹操也在西部发起进攻,刘备和曹操都在争夺西北的土地和人口。
曹操的行动比刘备迅速得多,他很快占领了西凉,然后向南攻打汉中。汉中的张鲁并非强敌,直接投降,曹操随即开始大规模迁移汉中的青壮年人口。而刘备发现曹操正在迁走汉中人口和粮草,这让他非常痛心。因为打赢一场战争可能只需要几个月,但粮草的准备和士兵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为了抢占先机,刘备决定破釜沉舟,派关羽留守荆州,其他人全部西进夺取益州。尽管刘备最终花了三年时间才击败刘璋,取得了益州的控制,但他也因此失去了大量的士兵,而曹操的汉中依然没有被完全占领。
许多人可能认为,汉中既然已经空无一人,刘备为何还要继续打下去?即便如此,汉中仍然是巴蜀的门户,刘备必须尽早占领,以免曹操进一步加强控制。为了这个目标,刘备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最终打下了汉中,但益州的百万门户几乎损失殆尽,剩下的只有七成人口。
打下汉中后,蜀汉的情况仍不乐观。关羽在荆州和孙曹联军作战,最终失利,不仅荆州丢失,关羽也死于麦城。关羽死后,张飞愤怒异常,对下属更加严苛,孙权趁机暗杀了张飞。两位兄弟相继死去,刘备痛心疾首,决定东征东吴,结果失败,死伤惨重,蜀汉的士气几乎崩溃。
幸运的是,诸葛亮力挽狂澜,推行屯田政策,使得蜀汉的士兵数量最终恢复到十万。然而,很多人会问,若诸葛亮能够不急于北伐,而是慢慢恢复国力,是否能等待到合适时机再出击?这个想法虽然不错,但实际并不可行。
首先,诸葛亮没有那么长时间,他无法预见后继者是否能继承刘备的遗志。更重要的是,曹魏占据着肥沃的中原土地,如果蜀汉仅仅依靠恢复人口,曹魏将不断扩张,人口增速远超蜀汉。因此,诸葛亮面临的局势本就是一盘死局,北伐虽艰难,却是唯一的选择,不北伐就只能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