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在过去十多年里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各类新型战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最初的小步快跑式探索,到如今实现下饺子般的批量建造,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令世界瞩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海军主力水面舰艇数量已超越美国,虽然在总吨位上仍有差距,但迅猛的发展势头已让美国军方深感不安。
近期《亚洲时报》援引美国政府问责局(GAO)的报告指出,美国海军正面临严峻挑战。报告显示,美国军舰建造速度缓慢,技术水平滞后,难以应对中国海军舰队的快速增长。更令人震惊的是,中国目前的造船产能是美国的232倍,这一巨大差距让美国在建造速度上望尘莫及。
然而讽刺的是,美国现有的造船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调查发现,尽管美国造船厂仍有闲置船台,但海军舰艇的维修效率却低得惊人——仅有不到40%的舰艇能按时完成维护。为扭转这一局面,美国海军启动了造船厂基础设施优化计划,旨在升级干船坞等基础设施,但项目进展却因成本核算和进度管控问题而受阻。
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样突出。美国海军的舰艇设计流程效率低下,导致成本、进度和性能都难以把控。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造船技术应用方面,美国已明显落后于欧洲同行。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星座级护卫舰项目可能延期三年,预计要到2029年才能服役。值得注意的是,这款护卫舰的技术复杂度还不及中国海军的052D型驱逐舰。
许多观察人士不禁要问:曾经在二战期间创下年产2000多万吨船舶纪录的美国造船业,为何会沦落至此?历史学家指出,1920年通过的《琼斯法案》可能是罪魁祸首。这项要求美国国内航线必须使用国产船舶的保护主义法案,长期扭曲了市场机制,导致美国造船业逐渐丧失竞争力。二战期间的大规模军需暂时掩盖了这一危机,但随着战后军费缩减和国际竞争加剧,美国造船业开始走向衰落。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取消造船补贴,更被视为行业衰退的转折点。如今,美国商业造船业已近乎消亡,仅靠军工订单勉强维持。
那么,美国不向造船业发达的日韩求助吗?这要归咎于一系列保护主义法案:从《购买美国货法案》到《贝里修正案》,特别是1965年的《托尔勒森修正案》和1968年的《伯恩斯修正案》,这些法律严格禁止使用外国船厂建造美军舰艇。
走投无路的美国海军最近想出了新对策:将部分维修工作外包。除了长期依赖日本船厂外,去年还与印度签署了维修协议。不过在中国造船业的绝对优势面前,这些权宜之计恐怕难见成效。中国海军赶超美国海军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一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