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媒体掀起了对“稀土替代技术”的热议,尤其是福克斯新闻的一则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报道宣称,美国科学家已经突破了中国稀土垄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特别是通过明尼苏达大学华裔教授王建平团队研发的氮化铁磁体。福克斯将其包装为一种“革命性黑科技”,并表示这种材料的原料只需铁和空气,具有比中国稀土磁铁更强的磁性,而且已经获得了5200万美元的投资,预计将大规模生产。
然而,经过调查,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所谓的氮化铁磁体其实是一项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技术。尽管其磁性较强,但最大的问题是高温环境下容易氧化,这使得它一直未能得到实际应用。业内专家调侃,这种材料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无法承受高温环境的考验,甚至在汽车内暴晒都可能报废,更不用说用于战机发动机等高要求领域了。
更为讽刺的是,所谓“大规模生产”的年产能不过1吨,这和中国每年数十万吨的稀土产量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如中科三环等,早已研发出经过国际认证的N52级高性能稀土磁体,远远领先于美国。
美国对稀土的依赖程度极高,具体而言,一架F-35战机就需要400公斤稀土材料,而美军每年对稀土永磁体的需求高达175吨。当中国在2023年4月对七种关键中重稀土实行出口管制后,西方工业界立刻感受到了压力。美国福特汽车的部分生产线停工,欧洲多个风电项目停滞,德国博世电机的库存迅速消耗殆尽。
此后,美国及其盟友开始寻求对策,G7国家讨论通过设定稀土“限价令”以应对中国的稀土优势,并可能加征关税或碳税。美国国防部还成为了MP材料公司最大股东,持有其15%的股份,并为其设定了接近市场价两倍的最低采购价。但问题在于,美国缺乏足够的稀土开采技术和工人,无法迅速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专家指出,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至少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数据显示,中国拥有全球约34%的稀土资源储量,但贡献了近70%的稀土产量,并掌握了全球90%的稀土精炼加工能力。这种优势不仅仅来源于资源,更在于中国所构建的完整产业链和技术积累。在稀土加工领域,中国拥有全球69%的专利,且能耗和污染排放分别比其他国家低30%和75%。中国已经在稀土的开采、精炼到成品制造等环节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中国不仅在资源上占优,更在技术上遥遥领先,形成了双重优势。这使得任何试图绕开中国稀土产业的尝试都面临巨大挑战。虽然西方国家努力突破这一局面,但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能够在短期内取代中国的优势。
面对西方的压力,中国的反击迅速且精准。中国商务部将三家与美国军工有关的重要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并对其实施出口管制。这三家公司在美国国防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亨廷顿公司负责美军主力驱逐舰动力系统,扁平地球公司为台军F-16V战机提供维修等。
美国过去曾多次尝试通过技术突破绕过中国稀土的优势。从曾被炒作为“改变世界”的石墨烯,到如今仍停留在基础阶段的量子计算机,氮化铁磁体的情况看似也是类似的套路。美国的技术突破炒作一度频繁,而王建平的公司也曾获得过通用电气的投资,但原本承诺的生产线至今未见踪影,产能目标也从模糊的设定缩水到仅仅1吨。
与此相比,中国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持续推进低稀土或无稀土磁体的研发,确保技术储备和产业应用的平衡。中国不仅致力于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还始终保持着在稀土领域的领先地位。
业内专家指出,虽然中国对美稀土出口有所减少,但全球民用市场的出口增长了6.2%,这表明中国反对的并不是正常的国际贸易,而是希望避免将稀土作为政治工具或“武器”来操控全球供应链。
从全球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稀土产业的竞争其实是一场“产业链实力”的较量。美国若想真正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必须依靠扎实的产业建设,而非依赖媒体炒作的技术突破。美国目前的自救措施,如重新启动稀土矿的开采,仍然依赖于国外的精炼加工,电子垃圾的回收量也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加拿大的稀土企业负责人曾直言:中国在分离提纯技术上领先我们至少十年。
总的来说,稀土博弈不仅仅是资源争夺,更是科技和产业链的较量。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通过技术积累与产业链建设,稳固了自己的稀土主导地位。而美国若继续依赖技术幻想,最终只会在“理论可能”与“实际突破”之间徘徊,难以实现真正的突破。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技术标准将成为新的战场。中国已经主导制定了12项稀土行业的国际标准,涵盖了绿色开采、纯度检测等关键领域。未来,稀土领域的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研发创新与标准制定上,而开放合作仍将是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核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