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尤其是西汉初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关键的时期。开国皇帝刘邦奠定了王朝根基,汉文帝、汉景帝稳固了社会秩序,但在巩固大一统和强化中央权力方面,汉武帝(刘彻)的贡献最为显著,他把西汉从稳固走向强盛。下面用通俗的语言把这一段历史和思想变迁讲清楚。
西汉建立初期,国家刚从长期战乱中恢复,百业待兴。刘邦及其继任者采取了比较谨慎的“休养生息”政策,倾向于道家的黄老思想,主张轻徭薄赋、慎用刑罚、宽政安民。这种“无为而治”的思路,有助于恢复生产、安定社会,让国家在短时间内站稳脚跟。
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单纯的“无为”逐渐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生产力提高、社会活动增加,需要更积极的国家治理方式来组织和引导社会。到了汉武帝时代,朝廷开始广招贤才,积极采用新的治国思想和政策。汉武帝早年下了多道求贤诏令,通过推举贤良、选拔文学人才、举荐孝廉等方式,吸引了大批儒学士人参与国家治理。董仲舒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崭露头角的重要思想家。
要理解汉武帝时期为何把儒学提升为官方学说,需要先看儒家几位核心代表的思想脉络:
1. 孔子:重视德治与礼治。他主张以德化人、以礼规范社会,认为单靠刑罚不能让人内心服从,礼乐教化能让社会成员在内心形成自觉。孔子的政治主张强调“以德为本、以礼为纲”。
2.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伦理观,提出“性善论”和“仁政”思想。他强调人的道德潜能(“四端之心”),主张“爱民为政”,把人民放在国家治理的中心位置,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
3. 荀子:与孟子不同,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有自利倾向,需要礼法来矫正。荀子强调“礼”的重要性,同时认为适当的法律和制度也是维持秩序的必要手段。他提出“明分使群”的社会秩序观,强调等级与名分在维持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将这些思想加以整合并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强调“礼治”与“法治”结合——既用儒家的伦理和礼教来塑造民众的内在规范,又承认法律和国家权力在维持秩序中的强制作用;二是把“天人关系”政治化,提出“天人感应”与“天命”观念,主张君权与天意相连,从而增强皇权的合法性。董仲舒把“天”“人”“礼法”连成一体,形成适合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框架。
在政策层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后,做了几件事把儒学制度化、常态化:
- 在教育上确立官方学术地位:推广儒家经典作为治国与选才的教材,设立中央和地方学校,把儒学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 在人才选拔上以儒学为核心:依靠经学掌握情况作为仕途选拔的重要标准,逐步把“读书人”作为官僚阶层的主要来源。
- 在文化管控和推广上,通过刻印经书、正定经义、鼓励地方设学等手段,扩大儒学的社会影响力,使其从朝廷向民间延伸。
这种“独尊儒术”的做法,一方面强化了国家的文化凝聚力与意识形态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也把社会伦理、政治合法性和国家制度紧密结合起来,使君主统治更具制度基础与道德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的思想调整并非对其他学派的简单否定。在国家需要时,黄老的休养生息思想曾发挥重要作用;在强调秩序与治理时,荀子的礼法思想被吸纳;而董仲舒的创见正是把这些思想中有利于统一和治理的成分整理成国家意识形态,既强调道德教化,又不放弃制度与法令的约束。
总体来看,汉武帝时期通过推崇儒学并将其制度化,使得国家的文化认同与政治统治相互巩固。国家统一不仅仅体现在疆域之上,更体现在价值观念和治理模式的统一上。历史多次表明,能够回应时代需要、契合民众期待的思想,才更容易成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石。汉朝从黄老到独尊儒术的转变,正是一次顺应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需要的思想制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