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层面分析乌克兰战局演变: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时,乌克兰军队面对俄军突袭几乎毫无招架之力,大批部队成建制投降。而如今经过近四年的鏖战,乌军不仅顶住了俄军攻势,更形成了独特的作战体系,这背后体现着显著的战术革新。
关键转折出现在2023年巴赫穆特战役后。当时泽连斯基总统力排众议,启用俄裔将领瑟尔斯基接替扎卢日内担任总司令。这位毕业于莫斯科高等军事指挥学院的前苏联炮兵专家,凭借对俄军作战思维的深刻理解,为乌军带来了三大战术变革:
首先是战场策略的转型。乌军放弃了过去寸土必争的消耗打法,转而采用无人机 的弹性防御体系。在顿巴斯至红军城长达数百公里的战线上,数万架廉价的商用改装无人机和FPV自杀式无人机组成空中屏障,配合隐蔽工事形成立体防御网。这种以机代人的战术既弥补了兵源不足的短板,又让俄军装甲部队每推进一米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其次是开辟能源战线。乌军今年重点使用火烈鸟远程无人机打击俄境内炼油设施。这些设施使用的西方精密设备——特别是德国制造的蒸馏塔——被毁后需要数月才能修复。配合境内抵抗组织对铁路枢纽的破坏,这种断血战术已使俄罗斯燃油出口量下降近三成,前线部队油料供应频频告急。
国际军援方面出现新突破。以色列、德国追加的5套爱国者系统将使乌克兰形成覆盖主要城市的防空网。更关键的是,特朗普政府对提供战斧巡航导弹的松口——这种射程2000公里的隐形导弹可直接威胁莫斯科。虽然白宫强调这是谈判筹码,但已足够迫使俄军重新调整防空部署。
随着寒冬临近,双方都在积蓄力量。乌军试图用无人机海消耗俄军储备,俄军则希望借助严寒发动攻势。但决定胜负的关键变量已转向华盛顿——美国提供的远程武器数量,将直接影响这场持久战的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