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深刻指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则是东汉衰败的根源。先帝刘备在世时,每每与臣讨论此事,总会为汉桓帝、汉灵帝的昏庸统治而痛心疾首。这段论述直指东汉覆灭的关键——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如同一个无法打破的恶性循环,最终拖垮了延续四百年的汉室江山。
外戚专权:皇亲国戚的权力游戏
自大禹传位给儿子启,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家天下的格局就此形成。在这种制度下,年幼的君主继位时,往往需要依靠母族或妻族(即外戚)来稳定朝局。这本是权宜之计,却逐渐演变成难以根治的政治顽疾。
西汉初年,吕后开创了外戚干政的先例。这位强势的太后不仅干预朝政,更残害政敌,给年轻的汉惠帝留下心理阴影。虽然后来周勃等人平定诸吕之乱,但外戚干政的隐患并未消除。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外戚名将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但到汉武帝晚年,为防止后宫干政,竟不惜处死宠妃钩弋夫人。讽刺的是,他临终前又将幼子托付给外戚霍光,结果霍光成为西汉最有权势的权臣,甚至废立皇帝。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试图通过联姻功臣家族来巩固统治,却无意中造就了更强大的外戚集团。从汉和帝开始,接连出现幼主即位的情况,窦氏、邓氏、梁氏等外戚家族轮番掌权。这些年轻的太后们不得不倚重娘家人,导致外戚势力日益膨胀。
宦官崛起:皇权的双刃剑
面对外戚专权,逐渐长大的皇帝们开始寻找制衡力量。自幼陪伴皇帝的宦官成为最佳人选,他们与皇帝建立深厚感情,又因身份特殊容易掌控。汉和帝依靠宦官郑众铲除窦氏外戚,开创宦官封侯的先例。此后,宦官集团逐渐形成制度化的权力体系:
1. 中常侍制度:原本由士人担任的要职,自邓太后时期改为宦官专任,成为传达圣旨的重要渠道
2. 封侯养子制:汉顺帝允许宦官收养子并世袭爵位,极大增强了宦官的权力欲望
3. 尚书台体系:东汉废除丞相制,由皇帝直接掌控尚书台,为宦官干政提供了制度空间
恶性循环: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拉锯
东汉中后期,政治陷入诡异循环:幼主即位→外戚专权→皇帝成年联合宦官夺权→新君即位再次幼弱→新一轮外戚干政。在这个循环中,以世家大族为主的官僚集团逐渐倒向外戚一方,与宦官集团形成尖锐对立。
到汉灵帝时期,十常侍集团(实际为十二位中常侍)把持朝政,卖官鬻爵,最终引发黄巾起义。外戚何进企图借助地方军阀铲除宦官,却引发董卓进京,彻底葬送了东汉王朝。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当权力制衡机制失灵,统治集团内部陷入恶性争斗时,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衰亡的命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警示,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