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风云录:满清最后防线的溃败
1911年革命浪潮中,冯国璋曾一度成为清廷最后的希望之星。这位北洋悍将在短短三天内攻陷汉口,二十三天拿下汉阳,不到一个月就收复了武汉三镇中的两大重镇。面对如此凌厉的攻势,革命军统帅黄兴几乎丧失斗志,一度准备放弃武汉。冯国璋的迅猛推进,甚至险些打乱了袁世凯的全盘计划。然而就在冯国璋在前线大显神威之际,腐朽的八旗驻防体系却接连崩溃,转眼间就丢掉了半壁江山。
当时清廷在内地核心区域的防卫力量主要依赖驻防八旗,其最高指挥官为各地将军。内地共有九大驻防将军: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成都、广州和绥远城将军。令人震惊的是,在北洋军南下作战前后,其中七处驻防八旗竟在短时间内相继覆灭。这些号称精锐的八旗部队,不仅无力反击革命军,甚至连坚守24小时都成了奢望。
在这批败亡的将军中,西安将军文瑞的表现最为顽强。他统领着6588名八旗精锐,这是清廷最富作战经验的驻防部队之一,曾多次出征平叛,连权臣荣禄也曾担任过此职。战前,西安八旗上下达成共识:横竖都是死,不如拼死一战。他们装备精良,拥有上万支新式步枪,还编练了由旗人组成的新式步兵团和炮兵队。文瑞更是做足了忠君报国的姿态,甚至提前写好了遗书。
然而这支精锐的对手却是由哥老会、刀客和部分陕西新军组成的杂牌部队,装备远逊于八旗军。10月22日上午10时起义爆发,未及天黑革命军就控制了西安大部分城区,仅剩满城尚在清军手中。次日凌晨,革命军发起总攻,经过一整天血战终于攻克满城。西安八旗由此成为内地少数坚持超过24小时的驻防部队。
就在冯国璋攻占汉口的同一天,上海也宣告光复。11月4日,浙江革命党人开始筹划光复杭州。次日凌晨2时,革命军发起进攻。杭州将军原本打算率数千八旗军负隅顽抗,但刚交火就被击毙两人,余部立即缴械投降,到11月5日中午杭州全城易帜。
福州八旗军听闻各地败讯后,也信誓旦旦要血战到底。11月8日革命军筹备起义,9日凌晨以炮击拉开战幕。近3000名八旗军与革命军展开激战,结果一个回合下来,革命军阵亡13人,八旗军却战死280人。眼见伤亡如此悬殊,剩余九成守军立即投降,战事在当天就告结束,福州将军朴寿也因此丧命。
有了前车之鉴,成都将军玉昆显得务实许多。在四川总督赵尔丰(汉军旗人)遇害后,他立即下令八旗军缴械移交防务,还为部下争取到三个月饷银。与许多领不到军饷的革命军相比,这些八旗的结局已属幸运。
广州八旗曾多次与同盟会交战,驻军数千人。为此同盟会实施斩首行动,仅1911年就有两任广州将军遇刺。广州光复时,城中已无正式将军(由两广总督暂代),识时务的八旗军选择投降,后被改编为广州警卫部队。
荆州驻防同样只坚持了一天就告失守。南京的清军虽一度击退弹药匮乏(人均仅5发子弹)的革命军,并在第二次南京之战中坚守七天,但这并非江宁将军铁良的功劳——战事刚起他就逃往日本军舰,实际指挥的是张勋。
九大驻防中,唯有宁夏和绥远城将军保住了地盘,但因驻地贫瘠、兵力薄弱,根本无法为清廷提供实质支援。关外四大将军中(吉林将军已于1907年裁撤),乌里雅苏台将军被解除武装;东三省仅剩盛京和黑龙江将军在张作霖等人支持下勉强维持;伊犁将军志锐(珍妃堂兄)甚至一度被推举为起义领袖,因拒绝参与而遭杀害。
短短两个月内,关内九大驻防将军折损七处,清廷统治根基已然崩塌。这些重要地区的失守不仅切断了清廷财源,也动摇了北洋军的作战意志,最终促使各方势力聚集到能获取外国贷款的袁世凯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