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晚清百态】一组珍贵的彩色老照片,带我们穿越时空,窥见晚清社会的众生相。这些褪色的影像背后,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镜头前,两个圆脸蛋的小女孩正捧着人生第一张照片发愣。她们肉乎乎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捏着相纸,眼睛里写满困惑——这个会动的黑匣子怎么就把自己变到纸上了?那位不知名的摄影师很用心,不仅拍下姐妹俩的肖像,还记录下她们收到照片时这充满童趣的瞬间。
在十三陵斑驳的神道上,守陵人正偷偷砍伐着古树。自康熙帝为收买人心设立延恩侯以来,朱家后人已守护皇陵两百余年。可到了晚清,朝廷连俸银都发不出,守陵人只好变卖陵区树木,出租神道两侧的耕地,用这些大不敬的方式延续着守护的使命。
某地方衙门的台阶前,身着锦鸡补服的官员正昂首前行。他紧绷的面容透着威严,官靴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闷回响。周围簇拥的属官们既想靠近巴结,又不敢逾越半步,活像一群提线木偶。
烈日下的官道边,粗陶大碗盛着的茶水正冒着热气。赶路的脚夫一口气灌下三碗,用袖子抹着嘴说:两文钱管饱,比城里茶馆实在多了!卖茶老汉笑着添水,茶汤里飘着的粗茶梗随着水波打转。
校场上,套着厚重铠甲的武官活像戏台上的龙套。铁片缀成的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却掩不住他单薄的身形。当新式步枪在阅兵式上鸣响时,这套祖传的盔甲顿时成了最讽刺的摆设。
上海四马路的书寓里,当红倌人正对镜理妆。她特意选了这间摆满古籍的书房拍照,纤指虚按琴弦作抚琴状。这张精心设计的肖像很快就会被镶进描金相框,挂在青楼最显眼的位置,成为招揽恩客的活招牌。
戏园后台,三位名角儿正为《菊部大侦探》拍摄宣传照。演马武成的武生扎着靠旗摆出亮相姿态,琴师樊金奎却抱着心爱的胡琴不肯撒手。最抢眼的是当选情科状元的刘宝云,他勾着花脸却穿着常服,戏里戏外的身份在这张照片里奇妙交融。
四合院的回廊下,旗人少奶奶握着线装书教儿子认字。孩子脑袋上鲜红的绒球随着动作摇晃,母亲的大拉翅头饰上绢花依旧鲜艳。他们不知道,十年后铁杆庄稼的俸禄就会断绝,这张温馨的照片将成为贵族生活最后的见证。
另一对母子选择了花园里的假山作背景。缠足的母亲穿着绣满折枝梅的袄裙,小男孩的金钱鼠尾辫用红绳扎得一丝不苟。摄影师喊看这里时,母亲突然挠了挠孩子痒痒,于是定格的笑容里都带着藏不住的欢快。
在山西的罂粟田里,紫红色的花朵开得正艳。老农蹲在地头算账:一亩罂粟顶得上十亩麦子的收成。自从朝廷放开鸦片税,这样的毒花已开遍十八行省。烟馆里吞云吐雾的烟民不会想到,他们吸食的烟膏里,可能就混着自家田里产的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