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延续两千余年,皇位传承始终遵循家天下的传统。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皇帝必须从自己的子嗣中选定继承人,这个被选中的幸运儿就被称为太子。
太子这个称谓最初只是指家中的长子,后来逐渐演变为皇位继承人的专属称号。一旦被册立为太子,就意味着他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但历史告诉我们,能够顺利从太子之位登上皇位的其实并不多见。
在权力斗争中,父子猜忌、兄弟相争、大臣构陷都可能导致太子被废。而纵观历史,被废的太子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因此,当太子发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时,往往只能选择铤而走险——发动政变。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三位著名的造反太子:
第一位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作为卫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刘据在公元前122年就被立为太子,在位时间长达38年。然而在巫蛊之祸中,他被迫起兵反抗,最终在湖县自尽。他的家人也几乎全部遇害,只有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后来的汉宣帝刘询)幸免于难。
这场悲剧的关键人物是酷吏江充。当时丞相公孙贺为救儿子,主动追捕大盗朱安世。不料朱安世在狱中反咬一口,诬告公孙家与公主私通并诅咒皇帝。生性多疑的汉武帝下令彻查,结果导致公孙家族被灭门,卫氏外戚也遭到重创。
后来汉武帝梦见被木人袭击,身体每况愈下。江充趁机进言说这是有人在施巫术。他借机陷害曾与自己有过节的太子刘据,声称在太子宫中搜出诅咒用的木人和丝帛。刘据情急之下杀死江充,却被误传为谋反,最终兵败自杀。
第二位是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这位8岁就被立为太子的天之骄子,因为忌惮同样受宠的弟弟李泰,先是策划暗杀,失败后又起兵造反,结果事败被废,最终在流放地郁郁而终。
李承乾原本深受父亲宠爱,12岁就开始参与朝政。但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沉溺享乐,甚至模仿突厥人的生活方式。更因老师们的劝谏而心生怨恨。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是父亲对弟弟李泰的偏爱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李世民严苛教育方式造成的心理阴影。
第三位是唐玄宗的太子李亨。在安史之乱中,他联合禁军发动兵变,处死奸相杨国忠,逼死杨贵妃,最终在灵武自立为帝。
李亨的太子之路本就坎坷。前任太子李瑛被陷害致死,他虽被立为太子,却始终面临权臣的威胁。为求生存,他不得不两次与心爱的妃子离婚。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他才找到机会反击,最终与父亲分道扬镳,开创了自己的时代。
这三位太子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古代皇位继承中的残酷斗争。在至高权力的诱惑下,父子亲情往往要让位于政治算计,这也正是封建王朝家天下制度的悲哀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