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历史故事要从古代东亚的朝贡体系说起。在中国古代,立碑纪念重大事件和人物是一种常见的文化传统,通常都是自愿为之。但在韩国首尔郊外,却矗立着一块被当地人视为四百年国耻的石碑,它的存在记录着一段充满屈辱的历史。
故事要回到明朝末年。当时的朝鲜王朝作为大明最忠实的藩属国,曾在1592年遭遇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危机。正是明朝万历皇帝派兵救援,才使朝鲜免于亡国。这场壬辰倭乱后,朝鲜对明朝的感激之情更甚,全面推行事大主义政策,不仅在政治上效忠明朝,在文化上也积极学习中华文明。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在努尔哈赤带领下迅速崛起。建立后金政权后,他们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当后金占领辽东地区后,开始要求朝鲜臣服。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朝鲜士大夫们视后金为蛮夷,始终坚持以明朝为唯一宗主国。虽然迫于军事压力表面臣服,暗地里却仍与明朝保持联系,甚至多次配合明军袭扰后金。
1636年,继位的后金皇帝皇太极决定彻底解决朝鲜问题。他亲率十万大军南下,势如破竹般攻入朝鲜境内。短短一个月内,后金军队就兵临汉城(今首尔)城下。破城后,后金军队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走投无路的朝鲜仁祖李倧被迫出城投降,在汉江南岸的三田渡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
为彰显权威,皇太极强令朝鲜在投降地点竖立大清皇帝功德碑。碑文由皇太极亲自拟定,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大清皇帝功德碑七个大字。碑文内容极尽歌颂皇太极的丰功伟绩,朝鲜方面不得更改一字。更屈辱的是,皇太极还规定朝鲜国王必须定期前来祭拜,后金官员也会定期巡查。
此后数百年间,这块石碑成为朝鲜民族心中的一根刺。虽然被迫向清朝称臣,但民间仍暗中使用明朝崇祯年号,视满清为胡虏。1895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亲日派立即推倒此碑并将其掩埋。直到1983年,韩国政府才重新发掘出这块石碑,将其作为民族耻辱的见证予以保护。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也展现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