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印度大米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作为全球第三大粮食出口国,这个南亚国家常给人留下粮仓丰盈的印象。但鲜为人知的是,2015年印度人均粮食产量仅有192公斤,这个数字甚至比中国1961年遭遇自然灾害时(207公斤)还要低。相比之下,经常被西方媒体渲染粮食危机的朝鲜人均产量达到280公斤,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2017年的平均水平也与印度相当。
这种出口大国与国内饥荒并存的矛盾现象,折射出印度农业发展的深层困境。从自然条件看,印度堪称天赐的农业宝地:广袤的恒河平原、年均1200毫米的丰沛降水(中国长江流域仅800毫米)、51.61%的耕地占比(中国仅16.13%),加上热带气候带来的充足光照,理论上可实现一年三熟。然而2015年的实际产量却令人大跌眼镜——2.52亿吨的总产量还不到中国(6.21亿吨)的一半,而两国人口规模相当。
造成这种反差的关键在于水利设施的严重缺失。虽然印度雨季降水充沛,但全年80%的降雨集中在6-9月,其他月份干旱严重。与中国完善的水库 灌溉 调水系统不同,印度90%的农田仍靠天吃饭。雨季洪水泛滥,旱季土地龟裂,所谓一年三熟在大多数地区只是纸上谈兵。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制度性缺陷。一方面,大地主阶层垄断优质耕地,宁愿出口创汇也不愿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政府既缺乏财力建设基础设施,也不愿推动见效慢的农业改革。这种短视导致印度的农业潜力始终无法释放。
更讽刺的是,印度维持粮食出口地位的秘密竟是内需不足——全国约12亿贫困人口根本买不起粮食。富裕阶层需求饱和,穷人无力消费,农场主们只能将粮食低价出口。这种宁赠外邦,不予贫民的现象被国际社会称为饥饿出口。
相比之下,中国通过最低收购价(小麦1.4元/斤)、农机补贴等政策,构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循环。即便遭遇国际粮价波动(如2018年俄罗斯小麦仅0.75元/斤),也能保障农民收益。中国还创新采用主粮自给 饲料进口模式,既确保口粮安全,又满足肉类消费需求(中国人均肉食量是印度的15.85倍)。
印度的教训警示我们:粮食安全不是简单的进出口数字游戏。当乌克兰等欧洲粮仓也在重复类似悲剧时,中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远见更显珍贵。从光盘行动到智慧农业,中国用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将人人吃饱的基本诉求升华为吃得好的品质追求。这或许就是两个文明古国在粮食问题上最深刻的启示:真正的发展,永远要以民生福祉为最终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