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学宝库中有四部传世经典——《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它们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读的文学经典。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国演义》中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提到这部作品,就绕不开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奇人物——诸葛亮。
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能多活几年,魏国能否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今天要讲的就是诸葛亮穷尽一生都未能实现的北伐大业。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复兴汉室、统一天下,先后六次挥师北伐。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这份执着与忠诚,足以让人感受到他对汉室的赤胆忠心。
古人常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诸葛亮对第一次北伐格外重视。他精心设计了一套完美的作战方案:先攻占陇右作为战略要地,再兵临渭水,最后直取长安。然而,再完美的计划也赶不上战场的变化。
当诸葛亮成功拿下陇右后,魏国立即组织反击。这时,一个叫街亭的小地方成了决定战局的关键。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面对这个战略要地,诸葛亮正在为派谁驻守而犹豫不决。这时,马谡主动请缨,甚至立下军令状。要知道在古代,军令状可不是闹着玩的。诸葛亮见他如此坚决,加上平时表现不错,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临行前再三叮嘱,可谁曾想马谡竟擅自改变作战部署,导致街亭失守。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说到智谋,诸葛亮和司马懿堪称棋逢对手。这次北伐的失利,完全是被队友拖了后腿。街亭失守后,司马懿乘胜追击,直逼西城。当时的情况是:司马懿带着十万大军兵临城下,而诸葛亮身边却无兵无将。面对这样的绝境,一般人要么选择殉国,要么选择投降。但诸葛亮不愧是诸葛亮,他使出了流传千古的空城计——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悠然抚琴,让几个士兵假扮百姓打扫街道。多疑的司马懿见状,担心有诈,最终选择退兵。
这个经典的空城计,就是专门为那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设计的。但问题来了:司马懿真的上当了吗?从他临终前的一句话可以看出端倪:我在魏国多年,常被人怀疑有二心,终日惶恐不安。原来,司马懿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他需要诸葛亮这个对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这次退兵,很可能是他故意为之。由此可见,司马懿能成为最后的赢家,确实有其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