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一直深受许多历史爱好者的喜爱,其中明朝灭亡的原因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众说纷纭,各种观点层出不穷。
首先,不少学者指出明朝的军事制度存在严重缺陷。明朝实行军户制,但到了后期,军户数量急剧减少,逃亡人数甚至超过百万。这直接削弱了明朝的国防力量,为王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其次,税收制度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明朝规定考中秀才就可以免税,但实际情况是,这些秀才大多只会空谈,缺乏实际能力。民间流传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正反映了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往往最先逃避责任的现象。
此外,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是重要原因。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长期内斗,消耗了大量国家资源。更关键的是,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能力不足,其中争议最大的当属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
历史学界对万历皇帝的评价普遍不高。黄仁宇的名著《万历十五年》就指出,这一年标志着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批评者主要指责他长期不理朝政,放任宦官专权,导致朝纲败坏。很多人认为,正是万历的统治削弱了明朝的根基。
然而,上世纪50年代的一次考古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万历皇帝的认知。1956年5月,郭沫若率领的考古队发掘了万历皇帝的定陵。由于当时考古技术有限,许多珍贵文物在出土时就被氧化损毁。
当考古人员打开万历的棺椁时,一个惊人的发现呈现在眼前:皇帝的左腿伸直,右腿却呈痛苦蜷曲状。尸骨复原后更显示其右腿明显短于左腿,这证明他生前患有严重的足疾。原来,万历不上朝并非懒惰,而是因为行动不便。
值得注意的是,史书中并未记载万历有残疾。从《诏对录》的记载来看,他的腿疾应该是成年后才出现的。虽然万历曾向大臣解释自己因腿脚疼痛难以行走,但当时无人相信,都认为是他怠政的借口。
事实上,万历朝在军事上取得了不少成就,万历三大征就是明证。朱翊钧10岁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尽管朝中对他批评不断,但他从未因此报复大臣,与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事实表明,万历皇帝并非一无是处,他的政绩往往被后人忽视。而他长期不上朝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深受疾病困扰,实属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