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阴谋与阳谋交织的舞台。
在众多英雄人物中,刘备无疑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他半生颠沛流离,却始终怀揣着匡扶汉室的梦想。然而,英雄也有落魄时。
在官渡之战后,刘备被曹操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只能狼狈地南下投奔荆州牧刘表。
也正是在这段寄人篱下的日子里,刘备与刘表之间发生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对话。
刘备曾向刘表献上了一条计策,这条计策在后人看来,堪称“毒计”。之所以说它“毒”,不是因为它阴险歹毒,而是因为它实在太过凶险,太过大胆,一旦成功,整个天下的格局都将被改写,北方那位不可一世的曹操,将真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
荆州七年长叹息
公元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带着残部来到了荆州。
刘表作为汉室宗亲,又是当时天下有数的大军阀,他亲自到郊外迎接,对刘备礼遇有加,还拨给他兵马,让他驻扎在新野,作为荆州的北大门,抵御曹操。
表面上看,刘备总算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但实际上,他的日子并不好过。
刘表这个人,虽然被称为“八俊”之一,颇有贤名,但他本质上是一个守成之主,缺乏问鼎天下的雄心壮志。
他对刘备的到来,心态非常复杂。一方面,他需要借助刘备这只猛虎来为自己看家护院;另一方面,他又深深忌惮这只猛虎,生怕哪天他会反噬自己。
所以,刘表对刘备是“外示崇敬,内实防之”,给了他礼遇,却不给他实权,始终把他放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刘备是何等人物,他当然能感受到刘表的猜忌。
寄人篱下的日子一过就是七八年,眼看着天下风云变幻,自己却只能困守新野这一隅之地,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三国志》注引《九州春秋》里记载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叫“髀肉复生”。有一次,刘备和刘表一同饮宴,席间刘备起身如厕,发现自己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不禁潸然泪下。刘表觉得奇怪,问他为何哭泣。
刘备感慨道:“我过去常年身不离鞍,大腿上的肉都精瘦结实。如今安逸久了,不再骑马打仗,腿上的赘肉都长出来了。岁月流逝,功业未建,所以才感到悲伤啊!”
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打破僵局,但他缺的,是一个机会。而就在他苦苦等待的时候,一个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机会,真的来了。
千载良机
这个机会出现在公元207年。
当时,北方的曹操已经基本扫平了中原群雄,但他还有一个心腹大患,那就是盘踞在辽西的乌桓。
为了彻底巩固后方,曹操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亲率大军,北征乌桓。
这是一个风险极高的军事行动。
乌桓地处偏远,道路难行,后勤补给线拉得非常长。曹操几乎是倾巢而出,这意味着他的大本营许都,也就是汉献帝所在的地方,防备将变得异常空虚。
这个消息传到荆州,刘备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
他立刻找到刘表,向他提出了那个足以改变历史的建议。根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汉晋春秋》的记载,刘备对刘表说:“现在曹操远征乌桓,许都内部必然空虚。您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派遣一支大军奇袭许都,奉迎天子,号令天下,这可是匡扶汉室、建功立业的绝佳时机啊!您千万不能错过!”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那条“毒计”。
这条计策的“毒”在哪里?它就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直插曹操的心脏。许都不仅是曹操的政治、军事中心,更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合法性来源。
一旦许都失守,曹操远在北方的几十万大军将瞬间军心动摇,后路被断,陷入进退两难的绝境。
到时候,曹操就算能从乌桓那边脱身,也必然元气大伤,甚至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这个后果,对于曹操而言,是毁灭性的。
计策虽好,奈何人心有疑虑
这条计策,从军事角度看,堪称完美。
时机、目标、战略价值,无一不是上上之选。就连远在北方的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在出征前都曾担忧过这个问题,他害怕刘表会趁虚而入,可见这个计策的可行性有多高。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足以名垂青史的机会,刘表的反应却让人大跌眼镜。
他犹豫了。
他对着刘备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恐怕无法驾驭天下啊。”就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便将这个天赐良机给否决了。
为什么?难道刘表真的傻到看不出其中的巨大利益吗?当然不是。他之所以拒绝,背后有着非常现实和复杂的考量。
这恰恰说明,这条计策对于刘表这样的人来说,确实是一剂“毒药”。
刘表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采取如此冒险的行动。他坐拥荆州九郡,兵精粮足,早已习惯了安逸的守成生活。让他去和曹操进行一场决定生死的豪赌,他没有这个胆量。
在他看来,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个一方诸侯,远比冒着全盘皆输的风险去争夺天下要稳妥得多。
这种偷袭许都的计划,在他眼中,风险太大,简直是“有毒”的。
最关键的一点,他根本不信任刘备。他会想:“你刘备让我出兵,安的是什么心?是不是想趁我主力北上,你在荆州图谋不轨?又或者,你是不是想借我的兵马,为你自己打天下,最后功劳都成了你的?”这种猜忌,让他无法下定决心。
他宁愿错过机会,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和刘备这个“不可控”的人物捆绑在一起。
这条计策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了听计策的人身上。
对于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但对于一个优柔寡断、猜忌多疑的守成之主来说,这无异于一杯穿肠的毒酒。
历史走向了另一条路
历史没有如果。
刘表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动如山”。等到曹操成功击败乌桓,班师回朝之后,刘表才追悔莫及。
他对刘备说:“当初没有听你的话,现在失去了一个大好机会啊!”
刘备听了,也只能无奈地回答:“现在天下大局已定,机会稍纵即逝。如果当初您能听从建议,今天恐怕就不会有这样的遗憾了。”
如果他当时采纳了刘备的计策,历史很可能会被彻底改写。曹操集团或许会提前崩溃,北方的统一进程将大大延后,甚至可能出现新的变局。而刘备和刘表联手控制了汉献帝,就占据了政治上的绝对主动权,所谓的“三分天下”可能根本就不会出现。
可惜,历史就是这样,一个关键人物在关键节点上做出的一个看似微小的选择,往往会像蝴蝶效应一样,掀起巨大的波澜。
刘表的犹豫和保守,不仅让他自己错过了成为天下主角的机会,也让刘备复兴汉室的梦想又一次被推迟。
他亲手关上了那扇通往成功的窄门,也为自己和整个荆州的未来,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一年后,刘表病逝,曹操大军南下,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偌大的荆州,就这么轻易地落入了曹操之手。
上一篇:元代青花瓷器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