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工智能、太空探索、全球互联这些充满未来感的词汇,像潮水一样涌来。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像奴隶制这种野蛮、反人类的制度,早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然而,就在非洲西北角的撒哈拉沙漠边缘,有一个国家,至今仍然是现代奴隶制的温床。
编辑
这个国家就是毛里塔尼亚。
历史的枷锁为何挣脱不掉?
很多朋友可能听过这个国家的名字,但不知道的是,根据多家国际组织的估算,在这个总人口不足五百万的国家里,可能仍有高达70万人世世代代以奴隶的身份活着。
他们没有自由,没有人权,甚至不被当作“人”来看待。
实际上,毛里塔尼亚的奴隶制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的根深深扎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与种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在这个国家,社会阶层分明。上层是浅肤色的阿拉伯柏柏尔人,他们通常被称为“白摩尔人”,长期以来掌握着国家的财富和权力。
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则是深肤色的哈拉廷人,也就是所谓的“黑摩尔人”。
历史上,白摩尔人部落在征战中会掠夺黑人部落,将其变为奴隶。这种主奴关系,通过一种病态的传统观念,一代代传承下来。
在奴隶主眼中,奴隶不是人,而是可以买卖、赠送、甚至继承的私有财产。
奴隶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小奴隶,他们没有选择,命运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注定。
而且,长期的奴役和洗脑,使得许多奴隶自己也接受了这种命运,认为侍奉主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不敢想象没有主人的生活。
难道这个国家从来没有想过改变吗?其实,改变的尝试有过,但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一纸空文
面对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毛里塔尼亚政府也曾做出过“努力”。
早在1981年,它就颁布法令,宣布废除奴隶制,成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在法律上废除奴隶制的国家。
听起来似乎是巨大的进步,对吧?但问题在于,这项法令仅仅是一纸声明,没有任何具体的实施细则,更没有对奴隶主进行惩罚的条款。
直到2007年,毛里塔尼亚才终于通过一部法律,正式将奴隶制定为刑事犯罪。法律规定,蓄奴者将面临牢狱之灾。
2015年,该国再次升级法律,将奴隶制定义为“反人类罪”。然而,法律的文本再严厉,如果无法有效执行,也只是一纸空文。
这些法律的执行效果非常有限。一方面,奴隶主阶层在当地势力庞大,他们利用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常常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司法系统本身也存在严重问题,案件调查困难重重,审判过程漫长,最终被定罪的奴隶主寥寥无几。
许多勇敢站出来指控主人的奴隶,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正义,反而可能遭到报复。这让更多的奴隶选择了沉默,继续忍受着非人的生活。法律的无力,让这个国家的废奴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国内的法律指望不上,那么强大的国际组织,比如联合国,难道就坐视不管吗?
联合国“无能为力”
面对毛里TA尼亚严重的人权问题,联合国当然不能视而不见。多年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机构发布了数十份报告,通过了多项决议,不断敦促毛里塔尼亚政府正视并解决奴隶制问题。
联合国特别报告员也曾多次深入该国进行调查,并提交了详细的调查报告,证实了奴隶制在该国普遍存在的事实。
然而,这些报告和决议,更像是打在棉花上的拳头,软弱无力。联合国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
联合国作为一个国际协调机构,缺乏强制执行的权力。它不能直接派兵干预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
它能做的,更多是外交施压和舆论谴责,但这对于一个铁了心要“装睡”的政府来说,作用微乎其微。
加上这背后还牵扯到复杂的国际利益。例如,法国作为毛里塔尼亚的前殖民宗主国,在该国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在渔业领域。
一旦对毛里塔尼亚实施严厉的经济制裁,法国自身的利益也会受损。
因此,在安理会等关键场合,这些大国的态度往往会变得暧昧,导致任何实质性的制裁措施都难以通过。
毛里塔尼亚政府则常常采取“拖延”和“否认”的策略。
他们对外宣称奴隶制只是历史遗留的“残余”,或者淡化问题的严重性,指责国际社会的报道是夸大其词。这种态度,使得联合国的干预举步维艰,最终陷入了“全球努力,局部失败”的尴尬境地。
在法律和国际干预都显得苍白无力的背景下,那些被奴役者的生活,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生而为“奴”的悲惨世界
对于生活在毛里塔尼亚的数十万奴隶来说,他们的人生就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苦役。
从会走路开始,他们就要为主人家干活,放牧、耕种、做家务,承担着最繁重的劳动,却没有一分钱报酬。他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很多人甚至连自己的年龄都不知道。
他们的生活毫无尊严可言。主人可以随意打骂、虐待他们,就像对待牲口一样。女奴的命运则更加悲惨,她们常常沦为男主人的性奴,生下的孩子继续作为奴隶,延续着家族的悲剧。
他们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自由恋爱结婚,不能拥有自己的财产,甚至不能决定自己要去哪里。他们的人生,完全依附于主人。
即便有少数奴隶侥幸逃离了主人的控制,他们未来的道路也同样充满荆棘。由于长期与社会脱节,没有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他们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工作,生存下去。
同时,根深蒂固的社会歧视,让他们走到哪里都背负着“奴隶”的烙印,难以真正融入社会。有些人甚至因为无法独立生存,最终又回到了主人身边,重新过上被奴役的生活。
这形成了一个绝望的闭环,让一代又一代人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
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压力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改变,最终还是需要这个国家从内部生发出打破枷锁的勇气和决心。
只是,对于那70万仍在黑暗中挣扎的灵魂来说,黎明,又在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