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信、英布的悲剧命运
韩信、英布和彭越都是后来才投奔刘邦的将领,三人战功相当,本应各自得到封地作为奖赏。在关键的垓下之战前,刘邦之所以能获得韩信和彭越的支持,并非因为张良的计谋,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丰厚的封地承诺。然而,他们的结局却十分悲惨。《史记》记载韩信和英布因“谋反”被杀,但细节有所不同:韩信和彭越死于吕后之手,而英布则被长沙哀王吴回(吴芮之孙)设计害死。
实际上,刘邦或许还能容忍这三人,但吕后却对他们充满戒心。比如彭越,刘邦原本只是将他流放,但吕后仍执意要他的命。韩信和英布之所以成为刘邦和吕后的眼中钉,原因有三:首先,他们与刘邦缺乏深厚的情感纽带,只是利益结合;其次,两人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刘邦和吕后对他们既忌惮又防备,尤其是韩信,刘邦从一开始就对他心存疑虑;最后,项羽败亡后,功臣的价值大减,吕后甚至提前布局,在刘邦临终前只安排了萧何的接班人,却未提周勃的后续安排,可见她对异姓将领的清洗早有预谋。
二、萧何的生存智慧
相比之下,萧何的结局要好得多。他能善终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第一,他与刘邦交情深厚。早在咸阳时期,刘邦就对他格外优待,赏赐远超他人(别人得三份,萧何得五份),这种特殊待遇为他奠定了稳固的地位。第二,萧何从未统兵作战,司马迁甚至调侃他“无军功之能”,因此刘邦和吕后对他并无军事上的忌惮。第三,萧何从不公开反对吕后,自然也不会成为她的眼中钉。
此外,萧何深谙自保之道。《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他曾多次用“自污”的方式消除刘邦的猜疑:刘邦出征时,他派儿子随军以示忠诚;刘邦讨伐英布时,他故意收受贿赂,表明自己胸无大志;甚至在韩信被诛杀时,他甘愿背负骂名,协助吕后设局。第四,刘邦和吕后极度依赖萧何的治国才能。他不仅能稳定后方、补充兵源,更被吕后视为不可或缺的辅政重臣——刘邦临终前,吕后特意询问丞相人选,唯恐萧何之后无人能胜任。
萧何对自己的处境也有清醒认知。他曾说:“子孙若贤,自能守业;若不贤,家财再多也会被人夺走。”这番话看似豁达,实则透露出他对家族未来的隐忧。
三、分封制与功臣的命运
刘邦统一天下后,高起和王陵曾批评项羽“独占土地而不惠及百姓”,这或许暗示了韩信等人的结局。随着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权力和资源需要重新分配,而像韩信这样的异姓诸侯自然成了“多余的人”。历史的车轮下,他们的悲剧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