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一海之隔的日本,其中世(镰仓、室町时代)与近世(德川时代)的国家形态、政治制度,乃至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竟与遥远的西欧封建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欧亚大陆两端的这两个文明互不相知。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种奇妙的相似性才被世人察觉。有趣的是,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并非日本人自己——由于德川幕府实行了长达二百年的锁国政策,严禁国民出海,违者处死,导致日本人对本国制度与西方中世纪的相似性浑然不觉。这个历史谜题的最早破解者,其实是幕末时期来到日本的西方人。
1、英国外交官眼中的东方封建制
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用炮舰政策打开了日本国门,随之而来的西方外交官们带着好奇的目光审视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其中,英国首任驻日公使卢瑟福·阿尔科克(中文旧译欧卢柯库)的观察尤为深刻,他将日本称为东洋版的封建主义(Feudalism)。
(1)西方视角的对比观察
在阿尔科克之前半个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曾访问乾隆时期的中国。使团成员在日记中这样描述中国制度:地方官员集行政、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他们既是皇帝的代表,又像百姓的父母官,可以任意施为而不受惩罚。这种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与欧洲中世纪封建制截然不同。而当阿尔科克观察日本时,却惊讶地发现日本的社会结构与欧洲中世纪如出一辙。
(2)西方对日本认知的演变
在1784年美国出版的小学地理课本中,日本被描述为专制国家,天皇掌握生杀大权——这显然混淆了虚位天皇与实权将军的区别。有些记载甚至误将战国枭雄织田信长当作日本皇帝。可见19世纪上半叶,西方对日本的了解仍很肤浅。相比之下,阿尔科克通过实地考察、查阅史料,对日本社会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在著作《大君之都》中指出: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其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12世纪的英国,堪称东洋版封建制度。
2、日本封建制度的真实面貌
明治维新先驱福泽谕吉在1875年曾这样概括日本政治变迁:最初是天皇亲政,后经历外戚专权、幕府掌权、权臣当道等阶段,最终形成封建割据局面。福泽认为,日本经历了从唐代式集权到幕府封建制,再到近代绝对王权的发展历程。
3、日本如何打破封建桎梏
日本近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通过重塑万世一系的天皇权威,消除了长期存在的藩割据意识。当民众的认同从自家利益转向国家利益时,日本才得以废除封建制度,顺利完成现代化转型。
(正文完)
欢迎对历史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关注交流,也期待您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