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刘备率领七十多万大军讨伐东吴,却在夷陵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惨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刘备没有采纳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正因如此,才导致了后来东吴火烧连营的惨剧,连老将黄忠也不幸战死沙场。不过,当我们仔细查阅历史资料时,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三国志》正史还是相关注解,都没有诸葛亮明确反对伐吴的记载,只有赵云的劝谏被明确记录下来。
根据正史记载分析,诸葛亮对伐吴的态度其实更为复杂。他并非反对伐吴本身,而是认为刘备的出兵时机过于仓促。在诸葛亮看来,无论是孙权还是曹操,都是蜀汉需要消灭的敌人,之前的联盟和联姻都只是权宜之计。但要对付这些强敌,必须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刘备刚刚称帝就急于出征,显然准备不足——当时马超和魏延都分身乏术,黄忠已经去世,赵云又公开表示反对,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发挥全部实力。诸葛亮认为,伐吴之前必须先统一内部意见,做好充分准备。
《三国志·庞统法正传》中给出了关键线索。用现在的话来说,诸葛亮当时的意思是:如果法正还在世,他或许能劝阻刘备,因为法正的话比诸葛亮的话更管用。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暗示了当时诸葛亮面临的困境。
很多研究者分析后认为,诸葛亮当时处于一个两难境地:他既想劝阻刘备,又知道难以说服。据记载,诸葛亮还有一句关键的九字评语,大意是指出刘备身边缺少得力的谋士。这既道出了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也揭示了夷陵之战的关键所在。如果当时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战局很可能会完全不同。由此可见,诸葛亮并非反对伐吴本身,而是惋惜刘备没有做好充分准备,错失了可能取胜的机会。他相信如果策略得当,刘备本有机会赢得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