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宋太祖赵匡胤,大家都很熟悉,但提起他的得力助手赵普,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北宋开国功臣的故事。
赵普,字则平,祖籍幽州蓟县,后来迁居洛阳。他是五代十国到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更是辅佐赵匡胤建立宋朝的重要谋臣。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著名的陈桥兵变,在将士们的拥戴下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在这场改朝换代的重大事件中,赵普始终尽心辅佐,因此被赵匡胤任命为开国宰相,成为朝中重臣。
赵匡胤对赵普极为倚重,几乎每遇大事都要与他商议。在赵普的辅佐下,赵匡胤推行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杯酒释兵权这一妙计。
作为通过兵变上位的皇帝,赵匡胤深知武将专权的危害。一天,他特意召见赵普,开门见山地问道:自唐末以来,短短几十年间就换了八个姓氏的十二位皇帝,战乱不断,爱卿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长期跟随赵匡胤的赵普立即明白了皇帝的担忧,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在于藩镇权力过大,形成君弱臣强的局面。只要削夺他们的兵权,控制财政,收编精锐部队,天下自然就能安定。这番见解深得赵匡胤认同,于是就有了后来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古代帝王常有考问大臣的习惯。比如乾隆喜欢在朝堂上出对联,赵匡胤也有类似的爱好。一次朝会上,他突然问群臣:你们说,天下什么东西最大?大臣们有的说皇帝最大,有的回答仁爱、孝道,但赵匡胤都不满意。
这时赵匡胤转向赵普:爱卿以为如何?赵普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理最大。这个答案让赵匡胤龙颜大悦,他当即表示:爱卿说得对,道理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就算是皇帝也不例外。
与其他大臣相比,赵普不仅善于揣摩圣意,更以智慧见长。有趣的是,赵普的学识,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赵匡胤的督促。
原来赵普出身小吏,读书并不多。当上宰相后,赵匡胤就提醒他:爱卿现在身居高位,应该多读些书,这样才能更好地辅佐朕治理天下。这番话让赵普深受触动,从此闭门苦读。令人称奇的是,他专攻《论语》一书,最终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