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知建少将的家世与家族往事
2009年,开国大将陈赓之子陈知建少将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了他的家族历史。他提到,自己的曾祖父陈益怀曾是清朝的花翎副将,而叔高祖陈湜更是官至山海关总兵。由此可见,陈知建少将出身于一个武将世家,家族中不乏显赫的军事人物。
在讲述家族往事时,陈知建特别提到,叔高祖陈湜对家族影响深远。如果没有陈湜,陈赓大将乃至他本人的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那么,陈湜是如何成为山海关总兵官的?他又如何影响了后人的发展轨迹?
从书生到将军:陈湜的军旅生涯
陈湜生于1832年,湖南湘乡人,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接受儒家教育,原本立志通过科举入仕。然而,命运却让他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陈湜性格豪爽,交友广泛,尤其与曾国荃交情深厚。曾国荃比他年长八岁,但两人一见如故,关系十分密切。1857年,太平天国起义席卷江西,清廷震动,不得不倚重汉人将领平叛。曾国藩被委以重任后,派弟弟曾国荃回湖南募兵,同时物色文人幕僚辅佐军务。
当时,能胜任军师之职的人才稀缺,曾国荃遍寻无果,最终想到了好友陈湜。在他的力邀之下,陈湜毅然弃文从军,成为曾国荃的幕僚。由于能力出众,曾国荃对他极为信任,甚至在因父丧返乡时,将整支军队交由陈湜统领。这在当时极为罕见,足见陈湜的军事才能。
此后,陈湜屡立战功,逐渐成为曾国荃的得力副手。同治二年(1863年),他因战功获清廷赐予“巴图鲁”称号。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清廷对汉人将领的猜忌,陈湜在升任陕西按察使后便遭到打压,官位长期停滞不前。
驻守山海关与晚年际遇
陈湜的仕途受阻,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的遭遇密切相关。清廷对汉人将领始终心存戒备,即便立下大功,也难逃猜忌。作为曾国荃的亲信,陈湜自然受到牵连,官职长期停留在按察使、布政使级别,难以晋升。
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西征时,陈湜随军作战,表现突出。战后,左宗棠为他请功,清廷赐予“奇车伯巴图鲁”称号。虽然官职未变,但这一荣誉为他日后的升迁奠定了基础。
甲午战争爆发后,陈湜奉命率湘军镇守山海关,成功抵御日军进攻,使凤凰城以北防线固若金汤。战后,他被擢升为江西布政使,随后又调回山海关驻防。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陈湜在任上去世,清廷追赠太子少保,并为其在《清史稿》中立传,足见其历史地位。
陈益怀:从军旅生涯到归隐
除了陈湜,陈知建的曾祖父陈益怀也是湘军将领。1861年,年仅15岁的陈益怀投奔叔叔陈湜,加入湘军。在陈湜的提携下,他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因清廷对汉人将领的压制,仕途坎坷,最终仅获花翎副将虚衔。
甲午战争后,陈益怀因官职迟迟未能实授,加之陈湜年迈多病,选择辞官归乡。这一决定对家族影响深远——他的孙子陈赓大将后来投身革命,正是受到祖父的影响。
陈湜与陈益怀的人生轨迹,既反映了晚清汉人将领的际遇,也展现了家族传承的力量。正是他们的经历,为后代铺就了不同的道路,最终影响了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