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的最后一战:为何关羽困守麦城而不退守上庸?
一、戎马一生的关羽,在荆州失守后为何决策失误?
从公元184年追随刘备讨伐黄巾军开始,到公元219年兵败麦城,关羽征战三十余载,历经大小数百战。他斩华雄、战吕布、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然而,这位智勇双全的名将,却在荆州失陷后犯下一系列致命错误,最终导致败亡。
刘备西征时,将荆州托付给关羽,正是看中他的忠诚与能力。起初,关羽不负所托,单刀赴会震慑东吴,随后北伐襄樊,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令曹操震动。然而,当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时,关羽却做出令人费解的举动——他竟派使者质问吕蒙背信弃义,指责其违背“共抗曹操”的盟约。
此时,东吴已撕破脸皮,偷袭得手,再讲道理毫无意义。关羽本该冷静分析局势,迅速决定是战、是退、还是固守待援。然而,他的犹豫给了吕蒙可乘之机。吕蒙利用荆州将士的思乡之情,成功策反了关羽的军队,使其彻底失去夺回荆州的资本。
更糟糕的是,关羽未能及时撤退。他本可率残部撤往上庸,保存实力,日后再图反攻。但或许因荆州失守的打击,他心态失衡,仍幻想夺回荆州,甚至派人四处求援,错失撤退良机。最终,他退守残破的麦城,仅凭数百残兵,试图抵挡东吴数万大军和曹操的数十万援军,无异于以卵击石。
二、为何不选择上庸,而是死守麦城?
有人可能认为,关羽已无退路,东吴早已封锁所有逃生路线。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荆州军溃散前,吕蒙并未与关羽正面交锋,而是以防守为主。直到关羽退至麦城数小时后,东吴军队才完成合围。
其实,麦城距上庸仅二十里,且上庸地势险要,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易守难攻。若关羽及时退往上庸,刘封、孟达未必敢拒之门外。上庸驻军数万,背靠汉中,即便战事不利,亦可退入蜀地保全实力。
然而,关羽性格刚烈,自尊心极强。荆州失守对他打击巨大,他可能深陷自责,一心只想夺回荆州,甚至不惜以死明志。这让人想起项羽乌江自刎——明明可以渡江再起,却因高傲不愿苟活。关羽的选择,或许同样源于他的骄傲与执念,宁愿战死,也不愿承认失败。
结语
关羽的悲剧,既有战略失误,也有性格使然。若他能冷静撤退,或许历史会改写。但正是这种宁死不屈的刚烈,让他的形象在后世更加悲壮。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