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吉林省抚松县一户普通的张姓人家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这些朝鲜客人是受金日成委托,专程来寻找已故战友的家属,并带来朝鲜方面的亲切问候。这个看似平凡的家庭,男主人早已离世二十余年,家中长辈也都相继过世,只剩下女主人独自抚养着一双儿女。朝鲜客人的突然造访,揭开了一段尘封二十多年的战争往事,让张家和抚松这个边陲小城从此广为人知。
故事要从1917年说起。那年,金日成的父亲金亨稷因在平壤组织抗日活动,多次遭到日本军警逮捕。为躲避迫害,他携家眷流亡至中国吉林抚松,继续从事抗日事业。金亨稷精通中医,写得一手好书法,深受中华文化熏陶。但由于其流亡身份,抚松县政府迟迟不敢为其办理户籍。当时抚松有位名叫张万程的商人,思想开明,为人仗义。不幸的是,张万程正身患重病,遍请名医却不见好转。得知此事后,心地善良的金亨稷主动登门,为张万程把脉开方。几剂汤药下去,张万程竟奇迹般康复。为表谢意,张万程四处奔走,终于说服当地政府为金亨稷一家办理了落户手续。从此,两位志趣相投的异国友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1925年1月,年仅13岁的金日成徒步千里,从平壤来到抚松投奔父亲,随后进入抚松第一小学就读。巧合的是,张万程之子张蔚华也在这所学校读书。在父辈情谊的熏陶下,两个少年很快成为形影不离的挚友。然而好景不长,长期遭受迫害的金亨稷在儿子到来仅一年后便因病去世,年仅32岁。临终前,他将朝鲜独立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嘱咐妻子:把我的两支手枪保管好,等儿子长大干革命时给他。
1927年夏天,金日成完成小学学业,准备前往吉林毓文中学继续求学。而张蔚华则按家人安排,将远赴沈阳就读国高。临别之际,两个少年进行了一次刻骨铭心的谈话。张蔚华依依不舍地说:我想跟你一起去吉林,你升学我也升学,你当共产党我也当共产党。金日成严肃地提醒:参加革命要做好坐牢甚至牺牲的准备。张蔚华坚定地回答:我不怕!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坐牢掉脑袋都行。虽然难舍难分,但现实还是让这对好友天各一方。临行前,张蔚华一直将金日成送到抚松城外,两人互道珍重,约定他日再见。
分别后不久,金日成在吉林参加了革命组织,并秘密接触了东北地区的中共地下组织。1928年,张蔚华专程到吉林探望好友,再次表达要追随金日成参加革命的决心。金日成深受感动,但考虑到张蔚华的安全和学业,只将他发展为共青同盟成员,希望他在抚松建立共产党的外围组织,配合地下斗争。
1929年,金日成参加东北武装斗争失败被捕,次年获救后秘密返回吉林组织抗日武装。当时吉林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军阀和日本特务对革命青年展开疯狂搜捕。为躲避追捕,金日成决定前往山区重建组织。但离开吉林谈何容易?各交通要道都有重兵把守,日本特务更是对朝鲜青年严加盘查。在同志们的掩护下,金日成好不容易才在城外十里的小站登上火车。没想到车厢里也有军警特务,对旅客逐一搜身检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金日成竟在车厢里看到了分别两年的张蔚华。原来,张蔚华一直关注着金日成的消息,这次特意在吉林停留数日寻找好友未果,正准备返回沈阳学校。危急关头,张蔚华立即将金日成拉进自己的一等包厢。这里乘坐的都是达官显贵,军警检查相对宽松。在张蔚华的掩护下,金日成成功脱险。为确保安全,张蔚华还亲自护送金日成到海龙站,并雇马车将他安全送往敦化林区。
此后,张蔚华在抚松经营照相馆作为掩护,暗中从事抗日活动;金日成则组建部队,开展武装斗争。1937年夏,已成为朝鲜人民军司令的金日成率部途经抚松,特意派人找到张蔚华。阔别七年的老友在城外重逢,促膝长谈。得知部队给养短缺,张蔚华立即筹措资金和军需物资,十天内就亲自押运进山。金日成用这笔资金为战士们添置了过冬棉装。
然而好景不长,张蔚华与金日成的联系被日本宪兵发现,遭到逮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却宁死不屈。张父花重金将奄奄一息的儿子保外就医,但日伪特务暗中监视张家,企图顺藤摸瓜抓捕金日成。为保护战友,张蔚华毅然服毒自尽,临终前留下遗书:成柱(金日成乳名),敌人正派特务秘密侦察朝鲜人民革命军司令部所在地,请速迁司令部要紧!他对妻子说:我只有用一人之死,换取同志们的安全,并以此报答金将军的信任和友情,值得呀!
1959年,朝鲜派出战迹考察团赴东北寻访。临行前,金日成特别嘱咐团长朴永存:你还记得当年给我们送布送钱的张蔚华吗?他牺牲二十多年了,你一定要代我去看望他的家人。考察团找到张蔚华遗孀时,她拿出珍藏多年的照片——张蔚华与金日成胞弟金哲柱的合影,托考察团转交金日成。这张照片后来被珍藏在平壤民族解放战争博物馆。
1985年春,张蔚华子女应邀访问平壤。金日成破例用中文与他们交谈,并在宴会上回忆与张蔚华的往事。张氏兄妹惊讶地发现,父亲在朝鲜是家喻户晓的英雄。原来,金日成亲自批示宣传张蔚华的事迹,使其成为与罗盛教、黄继光齐名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1992年10月27日,金日成实现诺言,在张蔚华墓前立碑,亲笔题词:张蔚华烈士的革命业绩是朝中两国人民友谊的光辉典范。烈士的精神和业绩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此后,张家后人多次受邀访朝,这段跨越国界的革命情谊,成为中朝友谊的永恒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