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18日上午,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宣布了一条震动世界的消息:美国和苏联就销毁两国的中程核导弹达成协议。这一刻,标志着冷战时期最重大的核裁军突破之一即将诞生,也为三个月后正式签署的《美苏关于销毁欧洲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铺平了道路。然而,谁曾料到,这份为世界带来三十余年战略稳定的条约,会在三十多年后走向彻底失效,再次提醒人们和平的脆弱与珍贵。
条约的诞生,根植于冷战最危险的岁月。上世纪70至80年代,美苏两国在欧洲展开了激烈的中程导弹竞赛。苏联在本土西部和东欧部署了能携带三枚分导核弹头的SS-20中程弹道导弹,其射程覆盖西欧主要城市,给欧洲北约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压力。美国则针锋相对,在西欧部署了精度极高、能对莫斯科构成直接威胁的"潘兴Ⅱ"中程弹道导弹。欧洲大陆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导弹瞄准场,生活在"核阴影"下的西欧各国民众忧心忡忡,反核和平运动风起云涌。
转折点发生在1986年,美苏首脑在冰岛雷克雅未克的会晤为中导谈判注入新动力。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做出了关键让步,接受了美国的"全球双零点方案",同意将美苏在全球范围内的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数量全部降为零。经过多年艰苦谈判,双方最终在1987年12月8日于华盛顿正式签署了《中导条约》。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真正实现削减并彻底销毁一整类核武器运载工具的条约。
根据这份条约,美苏双方必须在条约生效后3年内全部销毁射程在500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这不仅仅是销毁导弹本身,还包括其发射装置和辅助设施,并且未来不得再生产、试验此类导弹。为确保条约得到切实履行,双方还约定了一套前所未有的严格现场核查机制,允许对方国家派员进行实地检查,这在国际军控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至1991年条约规定的销毁工作完成时,美国销毁了859枚导弹,苏联则销毁了1836枚导弹。条约极大地缓解了欧洲地区的紧张局势,降低了核战争风险,成为"欧洲安全的基石"。
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协议并未能永葆青春。自条约生效以来,美俄双方相互指责对方违约的"口水仗"就从未停息。美国多次指责俄罗斯研发及部署的新型陆基巡航导弹违反了条约规定;俄罗斯则强烈反驳,指控美国在欧洲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也具备违约嫌疑。信任的裂痕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进一步扩大,双方的战略互信降至冰点。
2019年2月1日,美国以俄罗斯长期违反条约为由,单方面宣布启动退出《中导条约》的程序。作为回应,俄罗斯总统普京也签署命令,暂停履行条约义务。尽管国际社会多方呼吁挽留,但退约进程已无法逆转。2019年8月2日,美国正式宣布退出《中导条约》。随后,俄外交部宣布,由于美国退出,该条约正式失效。条约的失效,意味着维持了欧洲战略平衡三十多年的重要支柱轰然倒塌,国际核军控体系遭受重大打击。联合国秘书长痛心地表示,世界"失去一个宝贵的核战争制动器"。
回顾《中导条约》的兴衰,从白宫签署时的万众期待,到最终无奈落幕,其命运深刻揭示了国际军控与裁军的艰难与曲折。大国间的战略互信是和平的基石,一旦动摇,维护安全的条约也可能变得脆弱。条约失效后,关于中程导弹的研发与部署是否会"复活"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这提醒我们,和平永远需要警醒的守护和持续的对话。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中导条约》的兴衰史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和平的弥足珍贵,它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需要各国以智慧、诚意和巨大努力去共同维护的宝贵成果。
历史的这一页提醒我们,珍惜和平,警惕对抗,才是人类走向共同安全的正道。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所呼吁的,"让我们重申决心和承诺",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